釋永漢和孫子對練 北京新浪網 (2010-01-08 04:19)
6歲出家為僧,20歲還俗返鄉,曾多次參加全國比賽和表演,並多次獲獎,是赫赫有名的『十八拳師』,他開辦了登封市首家武術學校,為國 內外培養了大批的武術精英和專業人才,他還多次出國交流,為少林武術走出國門作出了貢獻。昨日,少林寺第三十三代還俗武僧釋永漢對記者講述了他早年的武僧 生活,他想尋找當年和他一起練武的少林武僧,共慶他的80歲壽辰。
晚報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張朝暉 文/圖
多年習慣
黎明即起,練功誦經
釋永漢,俗名毛文化,又名毛永漢,家住登封市中岳辦事處新店村,出生于1930年1月26日(農歷十二月十二日)。昨日,記者在少林寺西面的甘露檯上見 到了釋永漢,他正在練功。從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練到雙刀、單刀、大刀、長槍,最後一項是『扛樁』(運氣之後,用身體各個部v麮r烈撞擊樹樁)。
只見他馬步下蹲,雙拳平伸,氣沉丹田,驀然身體扛向一棵大楊樹,大楊樹劇烈地震蕩起來,樹枝沙沙作響,樹葉簌簌飛落。毛永漢面不改色,氣不長出,從容收勢,談笑自若,絲毫看不出他是一個80歲的老人。
釋永漢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身體這麼好,是因為現在他還一直保持著在少林寺養成的很多習慣:每天總是4時起床,先是順著村里的小路跑一圈,然後到村後的楊樹林里,從基本功練起。
老人練完功,記者跟隨老人來到家中。在二樓有間v繵鞳A他每天和寺里的僧人一樣,燒香、誦經、敲木魚……所有功課做完後,他和記者聊起了封塵心中多年的往事。
出家為僧
家貧被『賣』到寺里當和尚
釋永漢說,小時候家境貧寒,兄弟姊妹6個,他排行老三,父母給他起名毛文化。1936年夏秋之際,當時他才6歲,登封大旱,莊稼絕收,父母為了不使全家 人餓死,決定舉家往陝西逃荒要飯。前路生死未卜,臨行前,父母忍痛將他『賣』到了少林寺的下院玄天廟,出家為僧。母親抱著他,哭著說:『文化,你一定要堅 強,如果爹娘這一去不能再回來,你一定要學武、學文化。』家裡人用他出家換來的兩斗玉米做盤纏,往西部(陝西)逃荒而去。
百里挑一,他當了護院僧
毛文化入寺之後取法名釋永漢,先是在玄天廟釋行朝大師門下為徒,後因他練功刻苦,有武術天賦,被少林寺生根大師收為弟子,後來又被克諸大師收為關門弟子。
『當時少林寺共有和尚109人,雖然許多僧人也練武,但護院僧僅18人,被外界稱為十八羅漢。當時的少林寺武僧叫護院僧,並不是所有出家到少林寺的和尚 都能當上武僧。』毛文化回憶說,『一是要根據被拜師傅的身份而定,二是看個人是否有練武功的潛能。當武僧挑選非常嚴格,百里挑一。』
一旦成為少林武僧,主要任務就是練功,其次才是誦經上殿。
6歲的釋永漢牢記母親的囑咐,每天3時起床,先跑步到少林寺後山,來回跑幾趟,身體活動開了,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練功夫。釋永漢說,這叫練『悶功』,也就是自己偷偷練功。當時師兄弟們幾乎都練『悶功』。
集中練習的時間z鴗F,師兄弟們就聚集到少林寺西面的甘露台集體練功。
釋永漢在少林寺14年,練就了一身本領,輕功、硬功及少林拳、械都非常精通,有 『飛毛腿』之稱,尤其是他的雙刀滾趟,堪稱少林一絕,練開之後,幾乎水潑不進。
釋永漢的『提鐘』功夫也很了得。釋永漢回憶說,少林寺里的大鐘有200公斤重,剛開始他練習時僅僅只能提離地面一點,後來慢慢提高,最後竟然能提到胸部,每天提50次。釋永漢臂力驚人,被譽為『鐵臂僧』。
稍有成就的釋永漢,後來也像其他武僧一樣進入千佛殿,先是練習套路。『殿里的腳窩,也有我一個。』釋永漢說,隨著功夫的增進,開始練習打樁、扛樁,目的是練成『護身金箍罩』功夫。
小時候練功的情景,釋永漢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釋永漢說,練功首先要出『三層汗』,第一層叫『慌汗』,第二層叫『粘汗』,第三層叫『涼汗』。『慌汗』就是剛練功時出的汗,沒有用;練到第二層『粘汗』 時才漸入佳境;第三層練功練到身上出的似汗不是汗,似油不是油,這叫『涼汗』。到了這種境界才叫『功夫』,有了功夫才可以『睡覺』。
那時候一般和尚睡覺是大通鋪,護院僧睡的床是『椿凳子』,也就比現在的板凳寬一些,大約40厘米寬,好像是量著身體做的『床』,一翻身就會掉下去。
夏天還好些,冬天少林寺特別冷。釋永漢說,他當時和3個小和尚合蓋一床薄被子,睡在三張鋪著涼席的『椿凳子』上。小和尚們凍得睡不著覺,半夜紛紛起來到藏經閣練功。有時哼哈聲驚醒了師傅,師傅就過來在指導練功。
釋永漢說,當年練功的方法和武姿,又原始又危險,因此不少護院僧中途退出。
清規戒律
僧人外出要穿長衫,戴禮帽
寺院對護院僧的要求非常嚴格,譬如趕集,所有僧人外出趕集、趕會一律穿長衫,戴禮帽,不能穿和尚衣。這樣規定是為了防止外界對和尚的干擾,也是為防止個別和尚惹事,避免外人找到少林寺來,給寺里添麻煩。
釋永漢16歲那年,非常想念父母和家人,苦苦哀求師父要去陝西探望逃荒在那裡的親人,法根大師對他約法三章後准許他上路。
釋永漢說,他至今還清楚va記得師傅的交代:一、天黑宿店,日出三竿上路。二、少管閒事,莫惹是非。三、不准說v菑v來自少林寺,更不准說師父是誰。四、不准炫耀自己的武功。五、慎重行事,遇事將就。
釋永漢說,他第三天中午便趕到了靈寶縣城,正準備尋飯店吃點飯,突然聽到身後有很多人大叫:『馬驚了!快閃開!』
釋永漢扭頭一看,只見一匹大黑馬發瘋似的奔跑,後邊拖著一個犁,轉眼之間就衝到了釋永漢眼前。他來不及多想,轉身一個旱地拔蔥,騰空而起,一把抓住馬脖子,飛身上馬,用出千斤墜功夫死死地把驚馬壓爬在地上,剎那間後邊拖的犁『嗖』的一聲從他的頭上飛了過去。
驚馬被制服了,周圍群眾驚魂未定,釋永漢站起身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大步流星而去。圍觀的人紛紛議論:『該不是從少林寺來的吧。』
大年初一也得練功夫
晨練後,日上三竿,僧人們開始吃早飯。早飯一般是小米煮紅薯。午飯比較豐盛一些,6個和尚圍坐一張桌子,桌子上放3菜1湯──一般是蘿卜絲、白菜、豆腐,小米湯,一人一個玉米餅。晚飯是糊塗麵條。
釋永漢說,每逢初一和十五,寺院內就改善一次伙食,眾師兄弟們可以飽餐一頓『面皮』,就是豆腐炒粉條再加素面片。八月十五中秋節,寺院里就會蒸一次棗糕,用棗糕代替月餅,稱『棗月餅』。
除夕之夜,僧人們早早上殿誦經,一般是晚上6時到夜裡8時。大年初一,僧人們早晨燃放鞭炮後,上殿誦經,到早上7時方才吃餃子,餃子是豆腐、粉條和蘿卜 餡的。早飯後,僧人們便開始『念供』,所謂『念供』,就是僧人們抬著供品到寺院殿內的每座神像前誦經,一直誦到中午。下午,終於有了半天的『自由』時間, 於是幾個小和尚們一起就走出寺院,到山中玩耍。但是到了晚上,仍然要練習武功,直到夜裡10時才能睡覺。
上文化課,打瞌睡要打手心
除了練武,釋永漢說,剛進少林寺的小護院僧還要學習文化課,主要學習國語、常識、算術和歷史4門課。當時小和尚們和寺院周邊村莊的孩童們一塊兒在寺院內上課。
凌晨起來練功,上午上課時,釋永漢免不了在課堂上睡覺,少不了被老師體罰──罰站、打手。罰過之後老師要問今後怎麼辦,他必須回答下次一定改正,然後跟著老師大聲朗誦:『看看看,看新書,新書有文又有圖。』
新年希望
80壽辰和師兄弟們一起過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當時政府規定,凡是在此之前被『賣』到少林寺出家的和尚,一律還俗回家。於是釋永漢告別少林寺,返鄉務農,取名毛永漢,被安 排在登封縣國營林場做飯。他閒暇之余教人武功。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少林寺電影的熱播,少林功夫熱席捲國內外,毛永漢經常被邀請參加國內外的比賽和表 演,並多次獲獎,成了登封赫赫有名的『十八拳師』。退休後,他在登封率先創辦了第一所武術學校──少林武術院。
1987年,河南電視台《少林武僧──毛永漢》專題片在黃金時段開播,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開播的第一部少林寺武術專題片,對以後少林武術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斗轉星移,60年過去了,當年僧人住宿的地方現在成了素菜館,當年的客房如今成了方丈室,當年『當家老』(寺院住持)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靜中靜』,當年的學堂成了現在的少林書畫閣。
釋永漢回憶說,當時的護院僧有一半是登封本地人,一半是外地人。有長青、素來、行道、應方、應長等師兄弟,長青和素來解放後參軍入伍進了北京。時間已經過了60年,當年的護院僧如今都已經進入耄耋之年,不知健在還有幾人。
釋永漢說,人到老年總愛回想起以前的事情,他特別想念以前的師兄弟們。幾十年了,不知他們現在怎麼樣了,特別想見到他們。他80歲的生日馬上就要到了,能看到以前的師兄弟將是他最開心的事兒。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108/2656250.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