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菩薩」中國近代音樂大師黃友棣辭世
[ 作者: 佚名   來自:中華佛光文化網   已閱:201   時間:2010-7-6   錄入:wangwencui


2010年7月6日  佛學研究網


  佛學研究網訊 音樂大師黃友棣7月4日走完百年歲月,病逝高雄榮總。他一生奉行「大樂必易」的音樂哲學,九年前即預立遺囑,言明所做詞曲無版稅問題,悉數留與後人傳唱;辭世之後火化,骨灰撒於山林間。

  據台灣聯合報報導,「他走得很安詳。」與黃友棣情同父子的高雄市信義小學校長鄭光輝說,黃友棣老師是在7月4日清晨1:59與世長辭,過世前無任何異狀,一瞬間血壓就急驟下降。由於年事已高,因此放棄急救。

  祖籍廣東的黃友棣,生於1911年,七十六年從香港遷居台灣高雄,妻女都在美國。去年因跌倒骨折,換置髖關節,六月肺積水呼吸衰竭轉送高雄榮總氣切急救,一直在醫院療養;後期因腎臟功能衰竭,每週需洗腎。

  馬英九今年二月特別到台灣高雄榮總,探望病中的黃友棣,還在病榻旁輕唱「澹澹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黃友棣去年六月皈依圓照寺,法號「融棣」。他入院前曾有近兩年時間居住在圓照寺,寺方貼心準備獨立禪房。黃友棣總親暱地稱呼圓照寺是他的「老巢」,室內近70平米大小的空間,擺設簡雅,還有一架鋼琴。黃友棣在暮鼓晨鐘中,完成了許多梵曲。

  圓照寺融音法師表示,大師樂觀、幽默,「是個喜歡讓別人開心的大人物!」教授也從不說別人缺點,「他都教我們學著去看別人的好!」

  不喜歡麻煩別人的黃友棣,九年前即預立遺囑,言明辭世後不發訃聞,火化後骨灰撒在山上,用為造林肥料,不可留下任何標誌。「不要把我的骨灰撒在海上,因為我不喜歡潮濕。」他並預先在銀行存下喪葬費,他稱這是由地上搬遷到天上的「遷居」費用。

  音樂界對「音樂菩薩」的離去,非常不捨。鄭光輝表示,雖遵照老師遺願不發訃聞,但訂於13日上午9時30分,在高雄鳥松鄉圓照寺舉行公祭。

  一生飄零黃友棣兩岸三地留名

  黃友棣一生分別長居大陸、香港、台灣,在三地都留下不少影響,黃友棣紀錄片導演王志成指出,黃友棣一生反映了中國現代音樂史,「像他這樣看盡兩岸三地百年變化的,實在罕見」。

  黃友棣29歲就以抗日歌曲「杜鵑花」名滿大陸,「歸不得故鄉」、「問鶯燕」等也都是描述流亡心聲的抗戰歌曲,反映戰時青年的民族情懷與思鄉之情。

  一九四九年赴港後,黃友棣任教於香港珠海書院,作品廣為香港各學校、合唱團演唱,他強調「禮記」所言「大樂必易」,還讓香港作曲家黃霑突破瓶頸,寫出著名的電影歌曲「滄海一聲笑」。[NextPage]

  定居台灣後,黃友棣皈依高雄圓照寺,寫作以佛教歌曲為主,也常應高雄各社團之邀編歌、教合唱,甚至雖然不諳閩南語,仍幫合唱團將台語歌謠重新編曲,改寫成三部合唱。

  王志成指出,黃友棣成長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時期,黃友棣從少年自修和聲、樂理,一九三六年通過英國聖三一音樂學院高級提琴考試,乃至壯年赴意大利留學,想的都是如何擷取西方精華、用於中華。

  黃友棣扛書逃難只為一個「信」字

  音樂大師黃友棣從弱冠到耄耋,一生奉獻音樂教育與創作。生活簡樸的他最重然諾,抗戰時還扛著磚塊重的全套音樂大辭典逃難,只為了成全一個「信」字!

  西子灣中山大學音樂系館裡,存有一套五大本的舊版音樂大辭典,扉頁中寫著一段故事。原來是抗戰期間,黃友棣向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借了這套辭典。因戰火波及,學校得暫時疏散他遷,他要還書時,圖書館以「兵荒馬亂的怎麼收呢?」打了回票。

  黃友棣帶著簡單衣物和大辭典逃難。抗戰結束,他又將這套書帶回廣州,中山大學以這套書已報失,也不收。輾轉流離,黃友棣來到台灣,最後將這套書捐給了高雄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圖書館。他說,總都是「中山大學」,在他的心中,「勉強也算是書歸原主吧。」

  黃友棣的妻子已過世,三個女兒都在美國。他的獨居生活,廚房只有一個大同電鍋,青菜、白飯,口味輕澹。他曾說,「若不是為了要有體力創作,真想連吃飯這種雜事都省了!」

  大師晚年在圓照寺的起居,都由師姐蔡鎂安照顧,兩人情同父女。蔡鎂安說,教授「寫曲連琴蓋都不用掀開,閉起眼睛就能譜曲。」(信息來源:中華佛光文化網)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22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