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身之研究-從佛教宇宙觀談起               王素梅

 

摘要

 

本文主要是根據佛教中陰身之研究進路,進而探討佛教之宇宙觀。各種宗教皆會談論到有關生命現象之問題,其中生命之延續更是各宗教自古於今所熱門探討之話題之一,本篇研究動機,即針對生命之延續「中有」受胎因業相應,而其投胎、住胎、出胎所相應之宇宙觀作以討論。而研究目的則藉由佛教宇宙觀之探討,而使主體對往生之歸依處更有進一步之認識,進而在此生修行十善業道達到凈化人心,而使主體修學解脫為目標之進路。佛 法一致承認主體死亡後,必再投生,依其生前之「業力」而決定其生處。主體投生至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或者地獄道其在往生六道之中間過度 時期,即稱為中陰身,此生生死死之過程即稱為「輪迴」。主體臨死之階段稱為「死有」;死後到投生之間階段稱為「中有」投生的階段稱之「生有」。生命之連續 是確定的,但其定有一輪迴之主體才能完成此連續。

 而輪迴至解脫乃經歷多世而達成,如果缺少像婆羅門思想中之「常、一、主宰」性之超 越實我之靈魂「自我」之存在,則難免會產生「輪迴主體之困難」。故本文首先探討生命現象的內涵其次進入佛教宇宙觀之摡念進而藉由佛教宇宙觀之提示而得到完 整生死觀之智慧觀照,並以修學五戒、十善等善行的生命體來面對臨終而以解脫道的修學為目標。

 

 

 

關鍵字:中陰身、佛教之宇宙觀、中有、解脫、業力、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地獄道、輪迴、死有、生有、婆羅門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    生命現象的內涵

 

        第一節、生有、本有、中有、死有之義涵

        第二節、生命之連續及輪迴主體

        第三節、生命之實相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三章    佛教宇宙觀之摡念

 

        第一節  世界有邊無邊與四記問

        第二節  時間

        第三節  季節變化與曆法

        第四節  數字

        第五節  長度

        第六節  三界與 三千大千世界

        第七節 世界 之「成住壞空」四劫

        第八節  業力與宇宙之緣起性空

第九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佛教宇宙觀之提示

 

        第一節、完整生死觀之智慧觀照

        第二節、 以修學五戒、十善等善行的生命體來面對臨終

        第三節、以解脫道的修學為目標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篇題目為:「中陰身研究-從佛教宇宙觀談起」依《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七》中言問:何故「中有」或名「中有」?答:居「死有」後,在「生有」前,二者中間,有自體起。欲,色有攝,故名「中有」;中有是梵語(AntarŒ-bhava)舊譯為中陰。這是指有情自今生致來生或自前生致今生托母胎之前的五蘊身,聯繫者。此聯繫者即為中有。

     在《大毘婆沙論》與《俱舍論》中對於中有的投胎皆有詳細之敘述。中陰身之頭胎與業也有極大之關聯,其在瞬間感得而前往投生,其決定投生之因素為其前是因。《大寶積經》卷55言:「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具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亦不受胎。」故中有雖為受胎重要條件,然而其必須要有業相應。

     本篇研究動機,即針對「中有」受胎因業相應,而其投胎、住胎、出胎所相應之宇宙觀作以討論。而研究目的則藉由佛教宇宙觀之探討,而使主體對往生之歸依處更有進一步之認識,進而在此生修行十善業道達到凈化人心,而使主體修學解脫為目標之進路。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本篇文章所採取之研究方法,是依據佛教思想角度,透過原始佛教之經典,對佛教之宇宙觀提供一個佛教文獻學上最早的經 証或論據。有關「宇宙觀」之問題!在各個宗教的領域中包括現代天文學,都有談及宇宙之起源,宇宙大爆炸毀滅等之問題。近代天文學家也承認宇宙之大不可限 量,無法想像。

1984年有天文學家提出死星之說法,其言有一種星體每隔二千六百萬年便和太陽會面一次。而此星體前來會晤太陽時,因其必須穿透雲層,而引發大量流星在空中飛竄,造成地球之災劫[1]。佛家所謂成住壞空劫及道家之混沌、基督教之世界將毀滅,皆有可能是太空天體之喪鐘。

然而宇宙演變就如此結束嗎?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並不代表宇宙之死亡,而是一種新生之契機。

本文試就從生命現象之內涵中討論生命實相問題,從輪迴主體及中有之探討進而以佛教宇宙觀基礎之說明,透過佛教經典《長阿含經》-(世紀經),《俱舍論》等中之宇宙觀之經証來對主體對完整生命觀之恰當覺照,以修學五戒、十善等善行之生命體來面對臨終;進而以解脫道之修學為目標以為本文之範圍。

 

第二章 :生命現象之內涵

 

各種宗教皆會談論到有關生命現象之問題,其中生命之延續更是各宗教自古於今所熱門探討之話題之一。佛法一致承認主體 死亡後,必再投生,依其生前之「業力」而決定其生處。主體投生至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或者地獄道其在往生六道之中間過度時期,即稱為中 陰身,此生生死死之過程即稱為「輪迴」。主體臨死之階段稱為「死有」;死後到投生之間階段稱為「中有」投生的階段稱之「生有」。

本章即探討生與死及中陰之過程,以及輪迴主體之探討作一生命之實相之說明。

 

第一節:生有、本有、中有、死有之義涵

 

      依照現代醫學之觀點,受胎乃是精子與卵子結合靠物質條件變可成立。但佛教之觀點認為,受胎必須依賴中有之介入才得以完成。故生有必須經由性交、月事、中有三事和合為期條件。故《瑜伽師地論》言:

 

         由三處現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調適而復值時,二父母和合俱起愛染,三健達缚正現在前。[2]

 

       在《俱舍論》分別世間品第三中有談到:依主體前世之業力而生於現世界也,多托於母胎而來。其生來之次第有死有、中有、生有、本有之四。死有者由前世之煩腦業,而招今世之果報,當世最後臨終之剎那也,中有者,由死有之後至正托母胎其間所有之有情身體也,就此中有。而托胎結生之初念,名生有。所謂本有,從生有位漸漸長大,以至出胎成人,一直至命終之死,所經過之時間之謂。

      然而主體四有輪轉,從此世轉至他世者,何者為輪轉知主體也?主體身體當命終之時,即應捨棄,如何能轉至他世?故身心之外定有一常住之物,為造業受報之體。否則主體便無輪迴轉生之理。此等疑問於下一節再繼續探討。

 

第二節:生命之連續及輪迴之主體

 

從上一節中瞭解生有觀必會牽涉中有觀,在佛教教內議論紛紛。此依問題也影響輪迴主體的肯定與否定之問題。 《阿含經》一方面敘述無我,一方面敘述輪迴思想。佛教之緣起說主要排斥輪迴主體之肯定與否定之中道觀。但《雜阿含經》之「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3]之疑問自古便存在。佛陀面對此疑問雖為作正面回答,但依佛陀無我觀所作之境界即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之不受後有」。

至於生命之連續要如何証明?由以下說明來了解:

1、瀕死經驗

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簡稱NDE)[4] 人類自古以來在書面資料或美術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有關瀕死經驗之見證;包括聖經及哲學之典籍中皆有描述。一直至二十年前,人們才開始積極投入對瀕死經驗之研究;在1975年,雷蒙.慕迪(Raymond A.Moody)出版了一本名叫《來生》(Life after Life)[5]它只是記戴一些軼事,並無學術上之探討。直至1980年,甘尼斯.林、布魯斯‧格雷森和社會學家約翰‧歐德(John Audette)成立一個專門研究瀕死現象之協會,並於1981年二月他們在康乃狄克大學成立了國際瀕死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簡稱IANDS USA)開使搜集許多瀕死經驗之見證及研究。

在1992年,甘尼斯.林估計美國大約有八百萬人曾經有過瀕死經驗並在1994年所做知一項蓋洛普民意測驗(Gallup Poll)將此數字提高到一千三百萬人。這些研究可以顯示 瀕 死經驗發生在每一國家之普遍現象。雖然瀕死經驗其本身無法驗證,且為主體見證者之主觀感覺,但在主體經驗者之經歷所發生之正面轉變,卻是可以得到證實。在 經歷瀕死經驗之後,他們會有一脫胎換骨之改變,他們價值觀大幅轉變並急切地想要幫助他人而且積極的找出新的人生方向。即使經歷之主體各異,但其轉變接有驚 人相似之處。

瀕死經驗世一種玄妙難解之現象,而人們對其解讀有二種:一事將其當作與超越領域之一種接觸;二世笛卡兒論(Cartesian approach),只承認「有物可證」之部分。但此「有物可證」卻遮蓋真實狀況-像是一層紗蓋住我們之視線,其為斷見。

在這些由死而復生之瀕死經驗之主體見證者,往往會皆對其離開肉體皆有共同之描述:看到自己之肉體在底下,旁邊圍繞許多家屬或醫生及朋友們。並宣布死亡,接著便看到光或者佛菩薩或已故之親友 ,並很快速之回顧人生等經過自願或被迫起死回生之過程中,看到自己之屍體是誰呢?顯然是已離開肉體之「中陰身」。如果人死後沒有「中陰身」之存在,就不能解釋這些個案。單純之肉體或物質不可能看到自己。

2、由前世今生之催眠証明

在西方出版許多有關輪迴之論文,研究者有許 多是心理教授或者醫生。例如布萊恩‧魏斯(耶魯大學醫學博士,西奈山醫學中心經神科主任)其著作《前世今生》,美國艾恩‧史蒂芬生(吉尼亞精神治療系教授)等。

魏斯醫生在其《前世今生》[6]中,對其患者凱瑟琳催眠,回溯其多世。要解釋凱瑟琳的前世記憶現象,只能假設主體的生命是延續不斷的。而在史蒂芬生教授之案例中,有許多患者身上之痣或紅斑,恰巧世前是死時受傷的部位所在,這些皆是「再生」之有力證據。像西藏「轉世活佛」的案例中更是屢見不顯。由這些之研究案例,便可以證明醫定有一輪迴主體才能有「再生」之能力。

3、                由記憶或禪定証明

     在許多輪迴之案子裏,主體皆能記憶起前世甚至明確說出地點或其前世所用過之器具後經證明也確定無誤。由此可證明有前世後世之延續。而在佛教之經論中,提及六道輪迴,表示每一眾生不斷生生死死,並提出如何運用禪定之力量記起前世。在《清 淨道論》上記載著:「有六類人能記得前生之事:外道、佛弟子、大弟子、上座弟子、辟支佛、佛。外道只能記憶四十劫以內的前生之事。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智慧 淺薄,不能明確地分別名和色。佛弟子因智慧故,能記憶百劫甚至千劫以內前生之事。八十位佛之大弟子能記憶十萬內前生之事;兩位上座弟子能記憶一阿僧祇零十 萬劫;辟支佛能記憶兩阿僧祇零十萬劫;這就是他們願力的限度。但諸佛的神通智力就沒有限量了。」

      「凡想初試宿命通之比丘,需在早上沿門乞時歸來用過早餐之後,選擇一段時間,獨坐修習禪定,從初禪逐一進至四禪。這四禪就事能得神通之禪定。從四禪出,他必需先從最後發生之事情想起.........他需細想一日一夜間他所坐的所有的事。」

經由這種回憶再追憶到十年前、二十年前一直至主體受胎之時,便能體悟前生的名色已徹底寂滅,而另一個名色又生起。其因警覺性很高之注意力,而使主體憶起許多之前生。

      依上所述,每個人可以透過禪定之力量去記憶前世。

從以上三點由死而復生者(瀕死經驗),由前世今生之催眠,由記憶或禪定;之證明可以了解生命之連續是確定的,但其定有一輪迴之主體才能完成此連續。

以下接著討論輪迴之主體為何

        原始佛教倡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主張,卻未否定有因緣和合之主體存在,也非要否定作業、受果之輪迴主體之存在。如《南傳藏經》卷二十三所載《法句經‧世品》中言:

 

自作惡而自染污,自不作惡而自清淨。各人能自淨與不淨,非由他人能淨故

 

由此可知原始佛教是肯定有「自作惡業」「自作淨業」之作「業」主體,也肯定有「自受染污」,「自受清淨」的「受」業主體。但作業及受果之主體並不是一真實永恆自我存在之「實體」,而只是一個眾緣和合的「五蘊假體」。

而輪迴至解脫乃經歷多世而達成,如果缺少像婆羅門思想中之「常、一、主宰」性之超越實我之靈魂「自我」之存在,則難免會產生「輪迴主體之困難」。      在 南傳《彌蘭陀王問經》中希臘的彌蘭陀王很懷疑佛教輪迴之論點,因為希臘人所說之輪迴是有實體之輪迴,而佛教卻否定此輪迴之存在。那先比丘用燈火作譬喻來解 釋,例如火焰時刻在變化,晚燄與深夜之火焰絕不相同,而深夜之火焰又與黎明之火焰也不一樣。同樣之道理,輪迴的我不是永續性之東西。然而,這些不同時刻之 火焰卻出自同一盞燈火。火焰依存這盞燈火,而時刻出現不同情狀,恰似一物之本身。所以,晚燄是今生之我,而深夜之火焰則是來生的我。

 

      故佛陀滅度之後,直至公元一世紀期間,佛教分裂為二十部派。為解決「輪迴主體之困難」最初有犢子部(VŒtsiputriya)提出了「非即蘊非離蘊」的「補特伽羅」(pudgala)[7]的主張。但「非即蘊非離蘊」的補特伽羅既非精神活動也非物質活動其用雙遣法之說法以描述此輪迴之主體。其特質是「不可說法藏」所攝。但也因此犢子部之「補特伽羅」的理論遭受不同佛教內部派系所攻擊。

     不過,其他部派終究無法解決原始佛教有關「輪迴主體之困難」所以也明顯或暗隱地接受「補特伽羅」之理念,而改變它的名稱。如經量部(SautrŒntika)提出了「勝義補特伽羅」的說法[8],化地部(Mahi§asŒka)建立「窮生死蘊」[9].......。至於說一切有部(SarvŒstivŒda) 按「假必依實」之原則,否定人我,但肯定法我。因此本宗便有「法有我無宗」之稱謂;其分析主體其背後由四大極微所構成,即地水火風。極微是實我,為法我。 但主體流轉生死又不能沒有一輪迴主體,於是說一切有部指可能從作用上假立一個從前世可以轉變道後世的假立生命主體,名之為「世俗補特伽羅」[10]

    從佛教許多原典中,可以證明「補特伽羅」是唯識思想之「阿賴耶識」及「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一心」 -「如來藏」之前身。而《三彌底部論》卷中也提及「補特伽羅」可以成為三個主體即:現在當下之主體、過去輪迴之主體、及涅槃之主體。故「補特伽羅」在輪迴之主體上占著極重要之角色。

第三節、生命之實相

 

      對於生命之實相,可以分為二方面來探索:一是確認生命之連續:如

《彌蘭陀王問經》中火焰之例子及以上第二節所談及之證明,二是確認生命乃「見性空」, 所謂「見性空」就是見分融入空性,亦可言見與性合。性又是空,因此,又是見與空合。和合中,見即是性,性即是見;見即是空,空即是見。見與空,一體無異, 寂而能照,照而常寂;因此,見性之境界,不是空,也不是有。所以,要見性之人,不可住空,也不可住有,空有皆不可住,住有,便被有缚,住空,又被空缚,都 不能見性。故非空非有。

      見性是證入諸法實相,實相清淨無垢,光耀非常,晝夜常明,便是實相般若,亦是道也。此乃無始之前之境界,無法用語言文字意識思想所描畫。實相常離語言文字相,與意識相。故不可說、不可念、難以思議。

 

第四節、本章小結

 

從以上所述,眾生之生、老、病、死。以「生命」為主角,死亡並非是生命之結束,因為生命是「再生」是「連續不斷」,故我們不應對死亡恐懼,應珍惜生命,掌握「當下」並認清宇宙及生命之實相-非我、非我所。



[1] 參見慧炬出版社書名《一元多重世界觀》作者李杏邨先生,頁七

[2] 《瑜伽師地論》為玄奘譯,共一百卷。本文引用自卷一,見於《大正藏》、三0、頁二八二、中

[3]《雜含》卷二(五八)見《大正藏》二、頁十五、上。

[4]瀕死經驗:為一種現象,當一個人的生命,處於某種極端之情況時,就會產生這種非常接近死亡之狀態。絕大多數之瀕死經驗都發生在處於瀕死狀態的人身上,偶爾也會發生在一個人昏迷不醒的時候。見於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著,<柳暗花明又一生>,p11頁,遠流出版社

[5] 慕迪(Raymond A.Moody):《來生》(Life after Life)。調查死而復生的現象。紐約:Bantam Books,1976年出版。

[6] 《前世今生》,布萊恩‧魏斯著,譚智華翻譯,張老師出版社,1992年

[7] 犢 子部以「補特伽羅」作為有情眾生流轉生死之「輪迴主體」其本質為何?《異部宗輪論》言:「犢子部本宗所說之補特伽羅是「非即蘊非離蘊」而存在的,依五蘊、 十二處、十八界而假施補特伽羅之名稱。一切現象界之諸行,有些具暫住之特性(如山河)亦有些具剎那滅之特性(如燈燄)但諸法若離開了補特伽羅便一定不能從 前世轉至後世,只有依補特伽羅,才可以說有情是有輪迴轉移的。」

[8] 依《異部宗輪論》所載:其本宗義亦有立「根邊蘊」、「一昧蘊」即「細意識」等之摡念,指別有「蘊」不隨「五蘊」於命終時散失,而可以從前世轉至後世。

[9] 依《攝大乘論》名為「窮生死蘊」,依《異部宗輪論》名為「齊首補特伽羅」,是齊盡通達三界生死邊際之輪迴主體,其能窮盡生死,非至涅槃前之金剛喻定,不會毀壞。

[10] 見作者李潤生,書名《佛家輪迴理論上》,全佛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出版

http://tw.myblog.yahoo.com/suhmei_wang/article?mid=76&sc=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20081126 的頭像
    da20081126

    傑媽的家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