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宇宙觀之摡念

王素梅

從上一章所探討生命之連續,犢子部以「補特伽羅」作為有情眾生流轉生死之主體。故其在輪迴之過程中必定有一中陰身作為此主體一過渡時期,按其業力之牽引而往生世界。究竟中陰身要往生何種世界?而此世界與宇宙論有關,故本章節接著要來探討之佛教宇宙觀。

在原始佛教中,針對宇宙觀之問題,佛陀面對它,並指出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自性空」及「緣起有」,以「業力」推動整個心物世界。故佛教宇宙觀基礎乃是輪迴之主體及業之思想。

佛教對於宇宙觀之描述,見於大小乘的經論中,如小乘的經典有西晉法立及法炬譯的《大樓炭經》、後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譯的《長阿含經》卷十八、隋闍那崛多等人譯的《世紀經》、隋達摩笈多譯的《起世因本經》等;小乘的論典有《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大乘的經典有唐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等等;大乘的論典有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等[1],由這些經論使我們知道佛教對宇宙現象的重視。以下依據經論來分析佛典中有關世界的有邊、無邊與四記問開始探討及有關時間、季節變化與曆法、數字、長度、三界、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及其成、住、壞、空,並對業力與宇宙之緣起性空作詳細闡述。


第一節:世界的有邊無邊與四記問

在探討佛教宇宙觀之問題時,佛陀之弟子常會主張有關世界有邊無邊之問題。根據《長阿含經》卷十九《世記經》-<龍鳥品>中佛言:


我、世間有邊,此實餘虛;我、世間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2]


此處佛陀對世界之「有邊」、「無邊」、「又有邊又無邊」、及「非有邊非無邊」的四種見解都不賛同,因其只是局部之偏見。接著佛陀又以「瞎子摸象」來形容這些沙門及婆羅門之偏見,其言:


其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轅;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頭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各各共諍,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爾,云云不已,遂至鬥諍。時,王見此,歡喜大笑。


由以上所論可知,佛陀對世界了解但不執著,所以能解脫自在,反觀婆羅門及沙門陷於偏執之見解來質問佛陀有關世界有邊及無邊之問題。最後佛陀以沉默囬答。佛陀在「四記問」中將問者之問題分為四種,引用《俱舍論》卷十九之大眾部的契經來說明:


苾芻當知問記有四。何等為四?謂或有問,應一向說,乃至有問,但應捨置。云何有問,應一向記?謂問:「諸行無常耶?」此問名為:應一向記。云何有問,應分別記?謂若有問:「諸有故思造作業已,為受何果?」此問名為:應分別記。云何有問,應反詰記?謂若有問:「士夫想與我,為一為異耶?」應反詰問言:「汝依何我,作如是言?」若言:「依麤我。」應記:「與想異」此問名為:應反詰記。云何有問,但因捨置?謂若有問:「世無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世為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死後為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為命者即身?為命者異身?」此問名為:但應捨置。[3]


以上所舉之「四記問」即應一向記,應分別記,應反詰記,應捨置記。此經將問者之問題分為四種而給予不同之答案,其中應捨置記即是捨置不答之意。佛陀之沉默並非其不知真正之世界而避談宇宙之有邊無邊,而是避免眾生因此落入偏執之一方。


第二節:時間


佛典中的短時間,用「剎那」、「一彈指頭」來敘述。今依《俱舍論》卷十二:


對法諸師說: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鉭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即「須臾」〉,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4]


時間若以最小之單位來計算整理如下:

剎那 ksana (1/75秒)

怛剎那 tat-ksana (一百二十剎那) (1 又3/5秒)

臘縛 lava (六十怛剎那) (1分36秒)

須臾 muhèrta (三十臘縛) (48分)

晝夜 aho-rŒtra (三十晝夜)

年 samvatsara (十二個月)


佛典中的長時間則用「劫」來表達。「一大劫」由「成劫」、「住劫」、「壞劫」及「空劫」等四劫所合成,此四劫各由「二十中劫」所合成。因此,「一大劫」共含有八十中劫,每「二十中劫」是由一減劫,十八中劫及一增劫所合成。所謂「一增劫」是由人壽十歲時算起,每經過百年,人壽增一歲,一直增至人壽八萬歲為止,如此一段時間,為一「增劫」,共計七,九九O,OOO年;反之,則為「減劫」,十八中劫皆由一增一減所合成,故又稱「增減劫」。若將增減劫及減劫各近似為八百萬年,則「二十中劫」約為三億年,「一大劫」約為十二億年。依此可以推算出佛經上的「三大阿僧祇劫」約為3.6x1060年。以上主要依小乘經論來計算,若依大乘經論〈如《嚴華經》、《瑜珈師地論》〉則其數值更大。目前太陽及地球的形成年齡,科學上認為不超過二百億年此點可相互比較。[5]


第三節:季節變化與曆法


上一節談到在佛教中時間之單位,接下來了解有關季節變化及曆法。在佛教中日月年都和眾生現實生活有密切之關係,也強制規定眾生之生活規律。對佛教僧眾來說,六齋日(一個月六次精進日)和夏安居(雨季家居不外出)[6]皆是極為重要之項目。

佛教僧眾要遵守那些曆法呢?其曆法為「太陰曆」一個月是滿月的開始與結尾。前半叫做「黑分」係指滿月到新月之前半,也許是這段期間沒有月光;要至半夜以後月亮才會出來。後半叫做「白分」,因為此時間之晚上可看見天空之月亮。一個月有兩次十五日,日期分為「黑分十四日」或「白分十五日」但無十六日或三十日。也就是黑分只十四日之月份,其合計等於二十九日,所謂小月也。小月與大月反覆交錯,一朔望月為二十九日半。月份名稱緣於興宿名稱,如某月叫做「昂月」(kŒrttika)其滿月取自昂宿星團。[7]而佛教之曆法也是根據某些月之週期變化而引出一套曆法。

印度之季節變化根據太陽運動而來,佛教徒把季節分為三種-寒際、熱際、雨際。佛教徒以外之印度人又有分漸寒、盛寒、漸熱、盛熱、雨十雨茂時。

印度之曆法也有人認為是參考唐曆而來,在「俱舍論」有一段話:「從雨時第二月後的第九天開始,月便長了起來」所謂「雨時第二月」係指BhŒdrapada月[8]

所謂「後第九天」,即是白分第九日。若以數法來說便是BhŒdrapada月之第二十三日。所謂「月便長了起來」,應是指秋分過後之現象。故印度之六月二十三日,相當於我們現在之九月二十三日。

從本節中可知,曆法之沿革在佛教之宇宙觀中,其實也有些現實性。畢竟修行亦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也。



第四節:數字


在佛經中為描述宇宙現象,訂出許多大的數字,如「阿庾多」、「阿憎企」。依《俱舍論》卷十二的記載:


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未陀為阿庾多,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十跋邏攙為大跋邏攙,十大跋邏攙為阿憎企耶。[9]


依此說法,「洛叉」為十之五次方,「俱胝」為十之七次方,「阿庾多」為十之九次方,「那庾多」為十之十一次方,「阿憎企耶」〈或略為「阿僧企」,意譯為「無數」〉為十之五十一次方。這些大的數字常用來記述長的時間、距離等。只是在大小乘的不同經論中,所記敘的數值大小常有不同,一方面可能是佛經經過長期背誦下傳而有所出入,一方面可能是釋尊因材施教,適應聽眾的根器而有不同的權說與實說。佛典中經常出現很大的數字,不外反應出佛教的眼光不是只拘限在一小範圍內,而是放眼在廣大的時空,使心胸能含攝整個宇宙。


第五節:長度


佛典中的長度單位常用「極微」及「踰繕那」〈「由旬」〉來表達。

《俱舍論》卷十二的頌文說:


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蟣蝨麥指節,後後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為弓量,五百俱盧舍,此八踰繕那。[10]


此頌文是說:由「極微」開始,依次以七倍來增加,則成為「微」、「金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牛毛塵」、「隙塵」、「蟣」、「蝨」、「 麥」、「指節」的長度。三個指節合成一「指」,二十四指橫排即合成一「肘」的長度,四肘成為一「弓」,五百弓成為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一由旬〉。此中「指節」及「指」的長度較為習知。今設一指節的長度為二‧五公分,寬為三分之五公分,如此可估計出:

一極微〈的長度〉為0.05A〈埃〉

一俱盧舍為八百公尺

一踰繕那為六‧四公里

一千踰繕那為一地球半徑。

由於一個波爾半徑為0.05A,故知極微本身近乎原子的大小。


第六節:三界與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觀


依據佛經之說法小世界,由「欲界」(kŒma-dhŒtu)、「色界」(rèpa-dhŒtu)及「無色界」(arèpya- dhŒtu)等三界(tri-dhŒtavah)所構成。三界內各有相關的眾生,而三界亦是一切生命孕育之場所。

1.首先,在佛經中先了解眾生到底有幾種?根據《長阿含經》卷二十的《世記經》中記載著:


「佛告比丘:『欲界眾生有十二種。何等為十二?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人,五者阿須倫,六者四天王,七者仞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眾生有二十二種: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輔天,三者梵眾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無量光大,八者光音天,九者淨天,十者少淨天,十一者無量淨天,十二者遍淨天,十三者嚴飾天,十四者小嚴飾天,十五者無量嚴飾天,十六者嚴飾果天,十七者無想天,十八者無造天,十九者無熱天,二十者善見天,二十一者大善見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吒天。無色界眾生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識智大,三者無所有智天,四者有想無想智天。』[11]


以上共指出三界的眾生有三十八種。而「六道輪迴」之眾生是在欲界中生存。此六道眾為: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人,五者阿須倫,六者四天王。其中阿須倫即「阿修羅」道,經常與天神作戰鬥爭,他們很象天神但又不是真正之天神,因此又被稱為「非天」(adeva)。中間是人類居住之閻浮提洲,為「人道」而「餓鬼道」和「畜牲道」是跟人類平行而居,故因此稱「旁生」往下便是「地獄道」。因此,「六道輪迴」便是指這六道眾生由業力所引起「上、下、左、右之伸曲運動」。[12]


《世記經》又記載著:


「閻浮提人身長三肘半,...四天王身長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衣重半兩。仞利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衣重六銖。...兜率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衣重一銖半。...他化自在天身長十六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廣十六由旬,衣重半銖。...」[13]

以上顯出愈往上層的天,其身長愈大,密度愈稀;而另一方面壽命卻愈長,《世記經》說:


「閻浮提人壽命百歲,...四天王壽天五百歲,...仞利天壽天千歲,... 焰摩天壽天二千歲,...兜率天壽天四千歲,...化自在天壽天八千歲,...他化自在天壽天萬六千歲,...梵迦夷天壽命一劫,...光音天壽命二劫,...遍淨天壽命三劫,... 果實天壽命四劫,...無想天壽命五百劫,...色究竟天壽命五千劫,...空處天壽命萬劫,...識處天壽命二萬一千劫,...不用處天壽命四萬二千劫,...有想無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劫,或有滅者。齊此為眾生,齊此為壽命,齊此為世界,齊此名為生、老、病、死往來所趣。[14]

此處則指天之壽命極長,但仍跳不出生、老、病、死之輪迴。


2.接著了解佛教中之地球,《世記經》說: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地止於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邊無際。水止於風,風深六千四十由旬,其邊無際。』」[15]


此處的數據,在不同經論上並不相同,但都表示此大地〈地球〉下方是水〈大海〉,再下就是風〈大氣〉。


3.若再把宇宙的範圍,由此世界往外看,即三千大千世界:

依《世記經》的記載:


「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千四天王、千仞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16]


此處指出一個小千世界含一千個太陽系,按現代之術語,小千世界豈非如銀河系嗎?如果聚集一千個小千世界,便成為一中千世界,中千非為二千世界而世1000的平方。故中千世界含一百萬個太陽系。而聚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形成一大千世界。大千是三千,即1000的立方,等於十億個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含十億個太陽系,如是為一佛剎一個銀河系有千億個太陽系,故約為一百個佛剎。

故大千世界也叫三千大千世界,其意為「三千即大千」個世界!《世記經》的〈地獄品〉記述著:


「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遶其外,復有大海水周 圍遶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遶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窕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彼有八大地獄。」[17]


依此段經文所述,八大地獄是在太陽系的外圍二大金剛山〈即「鐵圍山」〉之間。「大海水」似指不同星際介質,金剛山似指不同星際介質間的不連續交界區。

至於地球上的四大洲,依《世記經》的〈閻浮提洲品〉及〈世本緣品〉的記載:

「佛告比丘:『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鬱單曰〈即「北俱盧洲」〉。...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即「東勝身洲」〉。...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即「西牛賀洲」〉。...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即「南瞻部洲」〉,其土南狹北廣。....』」[18]

「此閻浮提日中時,弗于逮日沒。拘耶尼日出,鬱單日夜半。....閻浮提東方,弗于逮為西方。閻浮提為西方,拘耶尼為東方。拘耶尼為西方,鬱單日為東方。鬱單日為西方,弗于逮為東方。」[19]


由以上兩段經文記述得知:須彌山代表地球自轉知軸心,按東西南北之方向分成四大洲。依次為弗于逮、俱耶尼、閻浮提、鬱單曰即「東勝身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此四洲用肉眼皆可看到且都在地球上按日出、日中、日沒、夜半之順序依次看到四洲。


4.佛教中對「天」之記述

四大洲、人道、畜生道皆可用肉眼看到,而「天」則無法用肉眼看到。根據《世記經》的<忉利天品>記述:


天有十法,何等為十?一者飛去無限數,二者飛來無限數,三者去無礙,四者來無礙,五者天身無有皮膚、骨體、筋脈、血肉,六者身無不淨大小便利,七者無疲極,八者天女不產,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隨意色,好青則青,好黃則黃,赤白眾色隨意而現。[20]


由以上得知,天並非眾生用肉眼得以看見,而天人也非像眾生礙於肉體之束缚,其可以任由意念來去自如不受拘束。


第七節、世界之「成住壞空」四劫


世界永遠一直在反覆變化,按宇宙循環分其理論來說,宇宙以四個階段為一期,每一階段都有二十中劫。所謂「劫」,是為一相當漫長之時間單位,梵文是kalpa。此「四劫」之內容為:

一、「成劫」(vivarta kalpa)-宇宙初開之階段

二、「住劫」(antara kalpa)-宇宙穩定成長之階段

三、「壞劫」(samvarta kalpa)-宇宙開始變壞時期

四、「空劫」(§ènya kalpa)-宇宙接近毀滅時期

在壞劫時期,宇宙是由地獄開始壞起。最先是地獄之生靈消失,接著餓鬼、畜生等其次輪到人間,試問當一切消滅完畢時,那些受到業報之壞人是否苦期因此縮短?依照《俱舍論》之說法,有些地獄生靈還未受完果報,在業力之牽絆下也會轉往至其他宇宙之地獄去繼續承受報應,而不可能一筆勾消,逃離尚未受完之果報。[21]

在印度佛教之立場來看,所謂之空劫,代表一世紀之毀滅,而成劫則是代表一新世紀之來臨。事實上宇宙無一絕對之開始,亦無絕對之結束。因此,「成、住、壞、空」四劫乃是代表一個宇宙循環之週期現象而已。


第八節、業力與宇宙的緣起性空


由前述的宇宙之「成、住、壞、空」四劫等之宇宙循環之週期現象,可看出其推動力量,來自「業力」。《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說:


「諸國土海種種別,種種莊嚴種種住,殊形共美遍十方,汝等咸應共觀察;

其狀或圓或有方,或復三維及八隅,摩尼輪狀蓮華等,一切皆由業令異。」


此中明顯指出各世界的變化不同,皆來自「業力」。然而「業力」為何?

《俱舍論》卷十三說:


「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解釋為:

「此所由業,其體是何?謂心所思及思所作。故契經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者已業。思已業者,謂思所作。如是二業,分別為三,謂即有情身、語、意業。...然心所思即是意業。思所作業,分為身、語二業。...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22]


此處指出「業」有兩種,一種「思業」,為「心所思」的一種力量,屬精神造作力。另一種是「思已業」,為「思所作的業」,此又分成身業與語業二種,各有表業及無表業二類。「說一切有部」認為「無表業」屬於「法處所攝色」,是一種物質性質的作用力[23]。因此,我們可以說業力有兩種,一種是屬於精神的作用力,一種是屬於物質的作用力。今日物理學所提出的四種作用力,屬於第二種。在佛教的觀點,推動宇宙的生滅,來自精神與物質的二種作用力,並且傾向於認為第一種最為重要。至於物質粒子與精神主體,則來自何處?佛典中認為色法〈物質類〉與心法〈精神類〉都是「有為法」,都是剎那變化著,但皆有其產因,因此,物質與精神都有其前因,往上追溯,可至「無始」。所以,無始時,即有物質與精神所構成的宇宙,只是往後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在業力的作用下,物質世間〈器世間〉與眾生〈有情世間〉都不斷變化;在不同的因素條件下,呈現不同的宇宙現象,這便是一種「緣起」[24]。

宇宙萬物之變化非恆常不變,而是依因待緣所表現之屬性,諸法沒有「自性」之狀態下,就稱為「空」(§ènya)。也因為諸法空性,世以變化生成才有可能,所以龍樹才會說:


以有空義故,依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25]


所以,整個宇宙的變化,其基本原理不外是「以自性空」及「緣起有」而已。此二原理,簡稱為「性空」及「緣起」,便是整個佛法的二大基柱。


第十節:本章小結


以上章節依據佛教經論所探討之佛教宇宙觀之概念,係扣緊佛法之義理-「性空」及「緣起」,在業力的作用下,物質世間與眾生都不斷地在變化;在不同的因素條件下,呈現不同的宇宙現象。而宇宙呈現之現象對主體而言依然必須有一業力輪迴之主體即「補特伽羅」。故從以上章節根據佛教宇宙觀之概念,對主體之人生有何建設性之看法,下依章節繼續探討之。

[1] 見《佛學與科學論文集》頁六十四,作者林崇安教授,佛光出版社

[2] 見《佛光阿含藏》<長阿含經>2,745頁

[3] 見《佛教大藏經》44冊,921頁

[4]見《佛教大藏經》44冊,849頁及850頁

[5] 見《佛教的生命觀及宇宙觀》作者林崇安教授,慧炬出版社

[6] 安居,就是大雨季節三個月,住在一處閉門不出。從室羅伐孥月起至Asvayuja月為止,或從BhŒdrapada月起至KŒrttikŒ為止(安居期有兩種視其當時氣候、曆法與土地條件造成不同知狀況)

[7] 見《須彌山與極樂世界》作者定方 晟 ,大展出版社

[8] 見同17之第95頁

[9] 見《佛教大藏經》44冊,85 1頁


[10]見《佛教大藏經》44冊,849頁

[11] 見《佛光阿含藏》<長阿含經>二,780頁

[12] 見華梵大學第六次儒學會通論文集,黃俊威教授所著<試論部派佛教時代的人類來源說-以《長阿含.世記經》<世本緣品>作為討論中心,第221頁上

[13] 同註21,第768頁

[14]同註21,第769頁

[15]同註21,第677頁

[16]同註21,第676頁

[17]同註21,第713頁

[18]同註21,第682頁

[19]同註21,第838頁

[20]同註21,第766頁

[21] 見《須彌山與極樂世界》作者定方 晟 ,大展出版社第101頁

[22]見《佛教大藏經》44冊,847頁

[23]見《佛教教理的探討》第四章<惑業苦的探討>作者林崇安教授,慧炬出版社,一九九0年

[24]見《佛教的生命觀及宇宙觀》作者林崇安教授,慧炬出版社

[25]見《中論》,《大正藏》第30冊,頁33中


http://tw.myblog.yahoo.com/jw!bqKZdeyBBR88JMFUgjG.s.B3Mg--/article?mid=7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20081126 的頭像
    da20081126

    傑媽的家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