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的幸與不幸 都因朋友
- 2010-03-05中國時報【中廣新聞/陳映竹】 國中生幸不幸福、快不快樂,是許多家長、老師關心的問題。一項調查顯示,青 少年主要的心理傷害來源以朋友最高、比例59.2%,其次來自家庭,傷害事件以「背後說我閒話」最多(14.3%),還有當面指責、違背承諾等。不過,青 少年對朋友的寬恕程度最高,如果傷害對象是師長,最不容易原諒對方。
該怎麼讓學生感到幸福、降低校園霸凌,是很多師長關注的議題。得勝者教育協會進行「2010青少年不幸福秘密大調查」,以幸福感量表分析, 發現台灣青少年幸福程度在中間傾向,最高分是144分,平均得分74.53分,幸福程度和性別沒有差異,但會如果家長管教自由、經濟狀況富裕、零用錢足 夠,青少年的幸福程度比較高。
調查也發現,青少年主要心理傷害來自朋友、59.2%,其次是家庭,但青少年卻最容易寬恕朋友,最不容易原諒師長(4.4%)。台北縣福營 國中輔導老師王佳玲觀察,當國中生遇傷害時,最常出現憂鬱、課業成績低落,甚至長期缺課、攻擊別人,師長要特別注意。
這項調查是針對24縣市,1萬名國中生採分層抽樣、回收9073份問卷,回收率9成多。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國中生幸福感 與寬恕度成正比
- 2010-03-05
- 中國時報
- 【中央社】
教育團體今天公布一份調查報告,發現台灣國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其「寬 恕程度」有正相關;青少年愈容易原諒他人,幸福感會愈高,而「壓力」越大,幸福感則越低。
中華民國得勝者教育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台灣青少年幸福感之實徵研究」,針對全國24個縣市參與生命教育「得勝者課程」的 1萬名國中生分層隨機抽樣,共回收9073份問卷。
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教授吳庶深表示,研究發現,在經濟貧窮及經濟富裕青少年人數比率相當時,幸福感程度因家中經濟狀況不同而 有所不同,經濟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有較高的幸福感。
由於家庭經濟環境的財富與個人零用錢的支配有所不同,研究發現,青少年覺得零用錢足夠時,幸福感比較高。
吳庶深指出,藉寬恕量表及幸福感量表調查63所國中共1萬名學生,顯示寬恕程度與幸福程度呈現顯著中度正相關;也就是說,寬恕程度愈高, 感受到的幸福感程度也愈高。
校園霸凌事件時有所聞,研究發現,若傷害對象為同性朋友或同學時,寬恕程度最高;若傷害對象為師長,寬恕程度最低。原因在於青少年認為師 長應是指導、保護者的角色。其中,當傷害對象「有道歉」時,會有較高的寬恕程度。
吳庶深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對「寬恕教育」課程的需求比率高達86.8%,期待未來透過寬恕教育課程及相關活動,幫助學生面對人際 關係的衝突與傷害,以提升青少年幸福感。990305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同儕關係難維繫 困擾程度大於課業
現在的青少年覺得自己幸不幸福?根據一份民間的調查指出,現在青少年的幸福程度中等, 其中令他們感到不幸福的因素就是人際關係的處理,偏偏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孩子們只會尋求同儕的幫助,而非父母師長,學者呼籲,學校要加強寬恕教育,讓孩子 們學習寬恕,有正確解決問題的態度,才會感到幸福。
現在的國中生覺得自己幸不幸福呢?
同儕關係處理得好不好,關係著國中生的幸福感,甚至還大過於課業壓力。根據一份民間調查指出,現在的國中生幸福程度中等,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際關係的 處理,而被說閒話、當面被指責和被冷漠,是造成心理傷害的主要因素,而家人的傷害是最難原諒。
調查中還發現比較容易寬恕的青少年,在面對挫折時比較能接受及面對,幸福感也會增加,學者呼籲校園及家庭加強寬恕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正向情緒,這樣孩子在 面對問題時,才有正確的解決態度和能力。
記者 冉瑞雯 張梓嘉 台北報導
(2010-03-05) 公視午間新聞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4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