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蕭紫菡)大人在處理校園罷凌,是用恐懼還是理解的角度,一定會影響事件的發展……。校園裡的所謂霸凌事件,早已不是
新聞。人本教育基會主辦的一場「誰在霸凌?誰被霸凌?」面對校園暴力事件怎麼辦座談會中,各界專家一起針對這樣的事件做了深入的探討。諮商
心理師黃心怡提出,孩子在國中階段,排他性比較強,有時候會排擠與大多數同儕不同的孩子,例如外型、個性或是學習成就較低落的……,擁有這些特質不是孩子
的錯,但,在這個年紀,確實可能被群體標記出來,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霸
凌背後>孩子欺負人 想想跟誰學的
圖/達姆
欺負人的孩子,黃心怡說,「他們通常在成長過程裡沒有被好好教導過如何處 理自己的情緒,或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憤怒。有時,我們從他跟父母的互動模式裡,也可以看得出一些端倪,孩子很容易把父母對待他的方式,烙印、複製在他對待別 人的行為之中。」
人本南部聯合辦公室副主任黃俐雅也曾經處理過一個案例,孩子在校長期被欺負,他上個廁所回來,書就被撒了一地,或者在他座 椅上鋪滿鐵釘,更嚴重時甚至被7個人拖到廁所打。「我把那些打人的孩子找來了解,他們告訴我:『老師問我問題,我都回答不出來,這個人老師都沒問他,他還 一直舉手,他功課好是他家的事,幹嘛這麼囂張……。』
「從孩子的話裡,你聽得出來,在整個重視排名比較的校園結構下,孩子功課不好已經很丟 臉了,被打的這個人還加深了他的羞愧和無力。所以,當我們在看待這樣的霸凌事件時,也應該從整個校園結構去了解,並且思考我們大人究竟提供了孩子怎麼樣的 價值觀,去加深了這種暴力對待背後的可能?」
<看熱鬧背 後>不拍手 怕下一個是自己
那麼,在一旁鼓譟笑鬧的孩子怎麼了?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說,「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在旁鼓譟的 人與個人行使傷害者,雖然刑度不一樣,同樣都是犯罪人,但當傷害行為在校園裡發生,我們卻不會去處罰鼓譟的孩子,這是因為考量到外邊的局勢與學校的情勢不 同。
「孩子明白,如果還想安穩地待在學校裡,當他看到有人在欺負人,而他如果不在旁邊拍拍手,下次就可能換他被欺負。所以,重點可能不在於 孩子,重點在於人處在這種環境下,群眾的心理是如何發酵?助勢的人與被欺負的人,同樣處於一種不安的感覺下。而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心理,老師和家長通常 不會理解,或者,是最後一個理解。」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也說,「很多被欺負的人,他第一時間會跟父母或老師講,父母會很不高興,老師可能也會 把打人的孩子叫來罵一罵,但,孩子很快就會發現,處罰並無法改變學校裡的結構,他會越來越不安,那些欺負他的人可能會在路過時先用言語挑釁地說:『我沒碰 到你,不要再跑去告狀喔。』然而,這對被欺負的孩子已經是一種威脅,久而久之,孩子會學到一件事──學校這個環境,別人進不去,而他永遠脫逃不了,父母老 師都無法幫他解決。」
「當孩子發現無法逃脫,他會漸漸去接受,再也不會告訴別人,又渴望被保護,這是一種無力的狀態。這時,人性通常不會如 我們想像得那麼崇高,他會想各種方法找到自己的出口,即使那出口非常殘忍,例如被欺負的孩子,通常會轉而去找更有力的靠山,在旁邊鼓譟,或加入霸凌行列, 這是一種效忠的行為,不知不覺間,他找到了反抗自己命運的出口。」
<面 對霸凌>大人態度 影響事件發展
面對霸凌事件,大人也很需要重新學習。
黃俐雅說,有的媽媽會跟孩子說:「你 忍一忍就好了,考上好的高中後,那些功課不好的、欺負你的人,跟你就會是不同世界的人。」這背後的核心,就是在搞階級分化,大人教孩子在心裡踩著別人凸顯 自己,而不是教孩子去理解別人,或在心中有別人的存在。
如此下去,壓迫只會以各種不同形式繼續存在。大人有形無形地強調優勝劣敗的價值,基 本上就是霸凌存在的結構問題。
那麼,父母要怎樣才能幫到孩子呢?李茂生說,「我們最缺乏的,是在旁邊做孩子的支撐,讓他學會如何把心中的需 求不滿吶喊出來,在求救的過程中,和他討論,讓他自己解決問題。」
黃俐雅說,「大人在處理這類問題,是用恐懼還是理解的角度,一定會影響事 件的發展。我們怎麼知道,現在這麼霸道的人,未來不可能再成為一個悲天憫人的人?我們的態度和行為,都在鋪陳孩子成長的環境。大人必須先展現更文明的態 度,才能為孩子營造更信任、了解、友善的環境。」
<大人怎 麼做>家長老師一起來
發現罷凌,大人到底該怎麼做,黃俐雅提出以下建議:
以父母來說:
1.無論多忙,每天花些 時間去感知孩子的生活與情緒狀態是必要的,察覺孩子有擔心害怕憤怒無助等情緒時,透過真誠的態度與語言讓他表達抒發出來。
2.他不想說,當 下不逼迫,明白告訴他我們在乎他,願意幫他,包含找到資源來協助。
3.再來是釐清事件的來龍去脈,並請孩子猜對方或旁觀的人怎麼了,理解對 方可能的動機,孩子會對人性的幽微面有較多體會,較能站在好的位置來發展回應能力。
4.平日親子間有信任關係,也能接納孩子的狀況,一旦出 事了他們才敢求援!
以學校來說:
可以透過許多具體的作為,經營一個非霸凌的環境,這也是家長可以據以向學校力爭的。
而 第一線的老師應主動掌握發球權,和學生公開談話鼓吹一些價值,像是:欺負弱者的人不是強者,扶持弱者的人才是強者;真正的體貼並尊重人的異質性,以合作替 代競爭等;不透過離間分化與價值觀的標籤化來管制同學,如幹部記點、分數排名等。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23/today-family1.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