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如法師佛七開示
◎緣起
兩個月前,我應邀至法鼓山美國 象岡道場主持一次念佛禪,我發覺在那五天中,來參加的人(約六十多位),一方面以佛號聲攝受自己身心,一面又能夠起觀照,來參究生命的實相是什麼?多數的 佛友從這種修行之中,反而更能攝受身心,體驗到念佛與參禪,法雖不同,證悟真心實無二別。所以,這次玉佛寺的佛七也將以此念佛禪的方法,讓大家有機會來學 習不同的方式來念佛參禪。
其次,我發現修行時,很多人因 為沒有得到真正的指導,不知道各各法門的殊勝方法或次第,因此多會著在相上用功,或是心外求法,結果往往愈修離道愈遠。因此,這次念佛禪七也要打破大家這 種糊里糊塗、盲修瞎鍊的修行方式。這七天,我會告訴大家如何從每一念中,正確去萌發我們的初發心,然後藉著念佛或參禪的修行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利。希望在座 法師或菩薩要好好珍惜這一次的因緣,如果錯失對你們來講是十分可惜的。
◎殊途同歸
許多人將念佛與參禪當成不同的 修行法門,其實佛陀所教的每一法門,都是希望眾生能夠藉此來明白「清淨本心」,了知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就是本來面目,然後從稱性起修中達到真正的解脫。既 然,修行是為了悟得自己清淨的本性,只要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無論使用那一種方法都一樣,都可以帶給我們同樣的體驗,與體證,正所謂殊途同歸。所以,如果 有人說:「法有二法」,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真正的佛法只有一味—即解脫 味,法門不同只是佛陀應病與藥時的差別罷了。因為每個人的煩惱、根器都不同,根據每個人的心性,佛陀會給予不同的教誡。因此,除了念佛、參禪外,尚有諸多 法門如念咒、誦經,乃至拜懺等,法雖有差別,並無高下之分,最終都是為使我們明心見性,了悟生死。
◎依止善 知識
眾生也不要隨意就認定自己根器 不適合修某個法門,或適合修那一種法門。你們會這麼認為,是因為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或者是沒有得到真實的指導,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修行方法與態度,因此, 修行時就起心動念,不是心外去求法,就是從著相去用功,結果愈修行,身心所著的東西愈大,最後離道就愈遠,也就更無法體驗佛法真正的殊勝處。也許有人在修 行過程中,可以得到些許身心的覺受,但是一遇上生命中重大的橫逆或障礙時,身心馬上又做不了主而被境所轉了,於是就自認為煩惱重、智慧少,所以修行不得力 等等,久而久之,對所使用的方法就失去信心了。
還有些人讀經研教後,便依文解 字,就照著經教上所說的去修,事實上根本不了解文字背後的意涵,也欠缺真正有體驗的人來指導,因此,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面臨身心轉變時,往往就不知如何是 好。譬如念佛的人就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到底,以為如此就可以一心不亂,究竟成辦,至於什麼才是老實念佛、一心不亂根本都不懂,就只會跟著大家一直念佛。
很多人甚至一開始學佛起修時, 就用錯了心。修行若以生死妄心來攀緣追逐,不管你用那一種法門,終究無法與我們真心,或諸法實相相應。為什麼?因跟果不合,既然因地一開始就不對,如何能 得到清淨的果位。
所以,修行時除了應具備正確的 知見及初發心外,還需要善知識的一旁指導。一位有真實身心體驗的善知識,對修行者而言,就如同航海者的岸上明燈一般,他可以為你指引正確的方向,讓你不致 迷失或沉沒在茫茫修行的大海中。
◎以真心 為因地心
現在先跟大家講,什麼是正確的 發心,以及如何以不生滅的真心,作為我們因地心而來修行。
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什麼是修行, 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來,聽到師父要大家發心念佛,就以為專心、大聲念就是發心—這是不正確。還有一類人往往將分別心、妄想心、攀緣心、計較心當作真心,因 此用功時,就想著要求生淨土,得到究竟解脫,這種將妄心當成真心來用功也是錯誤。經典告訴我們,以錯誤的因地心為所緣來用功,而希望求得佛果,就好像蒸沙 成飯一樣,永遠不可能達成。
什麼叫做發心?發就是發明發 現。發現自己的這個心是什麼。那究竟我們的心是什麼?
華嚴經中提到,佛陀開悟時曾 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性,但因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我們的心本來是與佛無二無別,現在則因為在迷中,而成為凡夫。而 真正的發心就是去發現我們與佛無二無別的真心,也就是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並不只是為了個人遠離 了生死煩惱,甚至究竟成佛而已。它是一種大願心,希望一切眾生可以離苦得樂,而成佛只是在利益眾生過程中,自然累積,所謂水到渠成。所以,這個成佛並不是 向外祈求,或刻意造作,如刻意培福培慧,積功累德等等,到達圓滿,然後才有個佛可成。
所以,發心不是只求個人消業 障、求福報,或為自己免於三界六道輪迴而希求了脫生死。乃至於有人雖然發了菩提心,但只要心還執著有佛可成,想藉修行去取得什麼,或捨掉什麼,達到成佛的 目的。只要大家發這樣有所求的心,其實都是妄想心、生滅心、或生死心,而不是發真正的菩提心。
◎本自圓 成
所謂菩提心真正內涵就如佛陀在 華嚴經中所云—人人本來具足,而不假外求、不假造作、也不假方便。既然本自圓成,所以修本無所修,證亦無所證的。而所謂修行只是為放下自己種種計較、分 別、妄想、執著等,只要一朝能夠放下,當下就圓滿具足,自然圓成了。
「佛性本來具足」—佛陀如此告 訴我們,但是多數的人仍然不能肯定,也不敢承當。因此,常常就著在相上不放,當被執著所困時,就會認為自己很可憐、煩惱很重、智慧很淺、所以,一定要用功 修行才能夠「究竟得成」。殊不知,在起心動念間,就已背離了我們自己的真心。如果他再著這個相去追逐,也只不過是在妄心上起妄,如此就真的成了「妄妄」仙 貝,永遠找不到我們的真心了。
所以,我們無論是念佛、參禪, 乃至誦經或做任何事情時,都不可以忘記自己的清淨本性與佛是無二無別的。
◎妄心即真心
禪宗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也就是指我們現前當下的這個心其實是跟佛一樣的,即使是妄心也還是與佛無二無別。
既然這個妄心實際上與真 心並無差別,被稱為妄心也只不過現在多加了一層妄所致。就如同在座的女眾菩薩們,未嫁人 時稱做 小姐,結婚生子以後,人家稱你們太太。有的年紀更大的還被 人尊稱阿 嬤,不論是阿嬤、太太、還是小姐,名稱雖然不同,但實際上還是同一個人。
同樣的,所謂識心其實也是真 心,只因一念迷,現在變得會攀緣、會計較、會分別罷了,因此,現在被我們稱為妄心。只要,你們藉修行方便,放下內心種種分別、計較,以及自我執著,不再以 自我為中心,然後如實了知諸法實相本來空寂,則清淨真心自然現前。
所謂,一念念佛,就一念是佛, 因為在那一念,你已經能夠藉著佛號,念到見到自性佛現前。若能持續用功,念念都見佛時,則當下你那個念就是清淨,與佛無二無別了。
◎緣念真 心而修
因此,修行應時時刻刻,從自己 身口意三業的造作中,反觀或反聞自己清淨的本體是什麼。如果離開了清淨本性向外追逐,不管逐什麼相,依何種法門,永遠不可能找到自己真心。
例如念佛禪的修行方式,就是藉 著一句佛號,持續專心誦念,使得身心達到統一時,然後用反觀反聞自性的方法,去參究眼前能夠念佛的究竟是誰?佛法告訴我們,現前用六根去見聞覺知,有分 別、執著、貪念這個生死人,其實是不生死的。究竟為何是不生不死的呢,所以,要參。在參究過程中,見到仍是有生有死,那就不是我們要參究的答案了。
佛陀也在楞嚴經提到,眾生往往 不了解生死及解脫兩種根本。因不了解六根是生死流轉的根源,所以會依著六根攀緣六境,如眼睛見美色當前,就起心動念,然後,很多東西像感受、煩惱、障礙等 等就跟著來了,心也開始分別計較,最後,在種種貪念或瞋恚交雜中,隨業生死流轉不已。因此,我們需要藉著修行來放下種種執著貪求,才能發現自己真心。
但是修行又不能著在相上用功, 否則再精進也很難得力。因為你有所厭惡,就有所貪愛,例如厭惡世間種種苦難、身心種種苦惱,所以發心修行,希望得到清淨解脫,這樣的發心看起來很好,但是 還是落在分別、攀緣中。真正的用功修行,是要我們不要去心外求法,如果逐相而修,不管你再怎麼用功都叫做魔業,跟魔相應了。
那要如何用功呢?是否要離身心 另覓菩提?如果你又落在這,以為離開身心,生活當下,去追逐一個清淨心,或以為別有一個很殊勝的法門可求,那又如同六祖所說,離世覓菩提根本不可能。因 為,你想離開眼前當下這個身心,或生活,另外去追逐一個清淨心,這也是妄心。
◎稱性起 修
要如何能夠 不離妄,不逐妄,又不為妄所拘?
剛才我講過,佛在楞嚴經告訴我 們,眾生不知六根為生死根本,於中起心動念而有六道的輪迴。所以,要離開生死,首先要正確去了解這個六根。佛陀告訴我們,六根也是我們的清淨本心,解脫的 根源,我們就要在這老老實實的去悟,去修。
*怎麼 悟?
就是將六根旋轉過來,反轉回 來,讓它成為解脫根本。譬如原來我們的六根常於六境中起種種分別計較,然後,生死流轉就隨之而來。現在將它反過來,在根塵對境時,不去追逐世間五欲塵勞, 也不起分別心,改以觀照我們自己清淨的本體是什麼。如念佛時,就認真的念,然後在淨念中起觀照「心所念是什麼?」千萬不要起任何攀緣計較,也不可落在身心 相的貪求。有人念佛時,會覺得身心很清涼、安然,心的佛菩薩越來越清楚,越來越紮實,這些當然都很好。可是它只是「定」的過程作用,並沒有相應到自身真正 的慧。也許定中感覺很好,但不再持續用功時,這樣的覺受很快就不見,因此,這個境根本幫不了真正的大忙。所以,我們用功的時候,不應停留在這個境界中,而 應稱性起修。
*什麼叫 稱性起修?
就是緣著自己的真心來念佛,念 時不要有分別,只知道自己清楚在嘴念,心、耳朵都聽得分明,過程中也能真實感受身心的轉變,例如自己的妄想、昏沈、雜念,甚至所謂初心、妄心、剛強的心等 等都藉著一句佛號聲集中、柔軟了。這些轉變你都清楚,可是不要去攀緣它、不要去執著它,繼續只是用我們自己的心(這時候,以一種沒有分別狀況的心)來反觀 —我自己的真心究竟在哪裡?佛說我們具足像祂一樣的智慧、妙心,它究竟在那?既然這妙心是圓滿、具足、常、樂、我、淨,以及種種的妙功德、妙智慧,為什麼 我的身心自己體驗不到?這就叫反聞自性,此時,放下了一切的妄緣、執著與分別,然後直緣你自己清淨的心,然後來參悟它。
如果我們不能在自己清淨的心地 上去下手,而是藉著其他法門,從相上一點一點來去除種種妄想、分別、執著,當然也可以漸次見到自己的本性,只是這種用功方法不僅耗時,而且在過程中容易迷 失自己的方向。
◎行深般 若波羅蜜
希望在座的法師菩薩們,修行時 要掌握住真正的用功心法,就是從你的清淨心起一念,然後直觀一切諸法的究竟實相,就如《心經》面提到,觀自在菩薩為何能夠觀自在,因為祂能夠稱性起修行 故。
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即就是 用智慧,例如我們念佛時,放下一切執著,不去起分別,老老實實的稱念佛號,這就叫做「行深般若波羅蜜」。然後心念不起分別當下,進一步去觀照諸法實相本自 空寂,本自如如,本不生滅,能夠知道一切諸法當下不離我們的身口意,不離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夠如實了知本不生滅的真心,即「照見五蘊皆 空」。
所以,經典處處顯示一個很殊勝 法門,只要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就可讓我們的修行可快速得力。
◎真正的念佛 —大勢至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時應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淨念相繼」,就是你每一念每一念都只有這個佛號。當然你很用功認真修行的時候,清楚身心的轉變,但不執著,也不要只停 留在這裡。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若能如此憶佛、念佛,則當來必定見佛。所謂憶佛,就是時時刻刻與你清淨的心相應。而念佛就是時時刻刻能夠從你的清淨心流露 出一種真實清淨的觀照作用。
念佛的「念」是指身口意的妙 用,念時要都攝六根,從憶佛、念佛下手,亦即不離開清淨心,透過清淨心化成身口意,在生活中產生種種的妙用。當我們專一念佛時,能夠暫伏識心的分別,而與 阿賴耶識的清淨相相應。此時本體的清淨光明諸妙用,可以經由我們見聞覺知中展現出來。這是因為識心暫時停止作用,當根塵相觸時因無識心的分別,故能打破物 我的藩離,消融自我中心,使得內外統一、身心一如。而放下生命的長期負擔,眼前山河大地頓現,因此感覺自己的身心,乃至外境都無比親近,如此身、口、意都 沒有離開佛法大用下的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
所以,只要心不離此法門,時時 刻刻不離清淨心,而繫念一法,專注用功在當下,處事待人時都不可稍離,久而久之,功夫自然純熟,不管念佛、拜佛、打坐、誦經等,心都能止於一處。自然由定 中生妙智,如此定慧均一,生活自然可以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此用功念佛,才是實修。其實不只念佛,一切法門的修持都不可離開上述說明。
◎佛法不 難
在座有很多人每天都會念誦心 經,經典,甚至我也曾教導你們如何憶佛念佛的方法,大家也花了很多時間在念佛或參禪,十幾年過去,什麼體驗都沒有,連念佛的好處也不知道。這要怪誰?怪佛 為什麼將法弄的這麼難嗎!
其實佛陀的法門不難,是我們自 己的心把它複雜化了。所謂直心是道場,念佛就要用直心,也就是專心一意的念,但你們在念佛時,就去想什麼時候我可以消業障?什麼時候阿彌陀佛會來灌頂我? 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會來接應我?什麼時候可以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會不會去西方?如果,你在用功的時候還有這樣的念頭,這就叫做妄念、生死心,妄念、生死心 起來就代表你的功夫沒有了。以生滅心來用功,就會落入相上的攀緣,有相修是很苦的。而且你心愈妄,愈求感應,愈無法與無相相應。
所以,大家要把自己的身心真正 用在道業上,不要再攀緣分別,只要等你真正放下這一切時,所有你原求不得苦的,它反而會自然具足。譬如普門品中提到,只要有人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祂就會 尋聲救苦。為什麼?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心轉變以後自然就具足這份力量,及福報與智慧,因此遇到一切災難,如八橫九難時,就會化為烏有。而且自然,你求男得 男、求女得女,甚至求官位得官位。
像家師聖公老人,他初到台灣時 什麼都沒有,甚至在軍中,因為物資缺乏,大部分只穿內褲或短褲。他愈是無所求,反而現在什麼都有了,建設法鼓山,弘揚漢傳佛教,弟子遍及東西方。你看他老 人家走的時候有多少人傷心,送去荼毘時,看到那些整路跪拜的人,就是王永慶甚至老蔣過世時都沒有這麼風光。你們想一想,如果他老人家只要有一絲絲為自己而 求,能不能有如此成就?所以,大家如果擔心求不到想要的名利等等,或者覺得自己業障深,身體多病痛等等,因此,苦啊,苦不完啊。其實,只要你們努力用功, 待業緣轉時,一切自然具足,就如人人本來具足像如來智慧德性。而且這個苦最後也變成極樂,因為極樂世界其實不待阿彌陀佛來莊嚴,而是我們本來有的,只是大 家未發覺。
今天早上這一段話,非常非常重 要,希望這幾天你們就是要用這種心態來念佛。也就是真正的發起菩提心、發起大願,然後,以真心為所緣,去起般若妙用,然後在短時間內可以真正驗到修行真正 的妙處。
◎真正的佛法
看到諸位法師、菩薩們念佛念的很專心,非常難得,希望你們繼續保持下去。古人說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所以,大家不要擔心自己煩惱重,或業障深,只要你們提起正念,專心一意的用功下去,一切障礙自然就會消除,短期內一定可以見自本心、識自本性。到時候,人人本來具足的如來妙德、妙智會自然從身心流露出來,你也可以任運自如的運用它,這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個人若從修行中真正見性了悟時,外表看起來可能沒什麼改變,但是他的心性就完全不一樣,他不再愚癡、顛倒,也不再不知如何是好,從此步步行來也會非常的踏實。
所以,大家一定要勉勵自己,生命其實另有一番的真實受用,不是處於現在這種小我的範限中,跳脫不出名利或是瞋愛的牽絆。生命是真正圓滿解脫自在的,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突破身心的侷限,不僅可以體會到自己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而且與諸佛菩薩連結在一起,無盡的悲願力很自然地流露出來。此時的身心上與諸佛菩薩的悲智相應,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有感於諸佛如來的恩德,進而生起一分不忍聖教衰的悲願大智及大承擔力。
生命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境地,即使尚未得到究竟的解脫與圓滿,只需觀待時節因緣的努力而已。因為你已經跟自己的妙明覺性、清淨本心相應了,接著就藉著生活種種事務的磨練,使自己的本智在應事待人處物中更趨圓滿莊嚴。
佛法是要用你全部的生命去貫徹它、實踐它,然後成為你自己身心的妙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它不是讓你們拿來研讀而已,大家聽聞了以後要落實在修行上,然後努力用功朝向圓滿解脫的目標。
◎ 修行須從本源下手—稱性起修
再次強調修行要以不生滅的真心來用功,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什麼是不生滅的心呢?就是起一個念時,這個念是放下所有一切種種的因緣,遠離一切的分別、執著、計較,然後從不生滅的實相上去努力。
例如念佛時,你就起一念真心,不落在分別對待,然後老實的行之於口,流露於心,念的清楚,聽的分明,任何時刻,六根都不對外攀緣。所有境界,不論眼見,耳聞,乃至於內心起起落落的法塵都不去攀緣、分別它,任它起,任它滅,只是起滅間了了清楚,不隨之而起心動念。
何謂起心動念?譬如有人修行,一發覺六根被境轉了,通常都會起一念後悔心,甚至給自己一個警惕或批評:「唉~我怎麼又掉進那!」這就是起心動念。假使平時,這樣一念心對修行是有所助益,它會幫助我們起一種覺照的力量。不過,真正精進用功的時候,後悔反而會耽誤你當下用功的這顆心。
所以,只要一發覺自己起心動念了,應該馬上回到話頭或佛號上,然後老老實實繼續念下去,這才是真正的正念,也才叫做淨念。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一定刻意遠離錯誤的念頭,或不好的念,才是正念或淨念,而落在計較、分別面,那不再是直心了。
我曾告訴你們,修行一定要稱性起修,以自己不生滅的真心來用功,如果心有所取捨、對待、分別,或好壞是非等都叫做識心、妄心。我們常常以第六意識來當作我們的真心,第六識會把眼前所見聞的一切當成真實存在,認為外面的山河大地是實有的,對內的四大五蘊也是實有的,這就是生死心(識心)。
我們修行時,一定要緣在真心上來用功,不可在識心上妄用功夫。所謂真心也不是有別於妄心而另外存在,它其實就是我們的識心;於理體空性上二者無所差別,而宛然有的種種業用功能有所不同。是故,只要識心不落在意識分別上,遠離一切執著、計較、攀緣等,當下起一個不分別的念,然後如實的用功,即能體證識心即是真心。譬如念佛時就老老實實的念,這就叫做真心起用,也叫做稱性起修,如此的修行方式才能相應到真實的法。
◎虛空本無花
另外,大家要了解,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具足清淨智慧、妙德相,即使你現在是一個業障再深,煩惱再重的凡夫,還是一樣跟佛無二無別。既然本來如如,所謂的修行只是讓我們放下執著、分別而已。只要我們能夠放下種種分別、執著、計較,當下就圓滿具足。
所以,你不要認為自己欠缺了什麼,因此一定要刻意去追補,佛性才會具足,就好像米糧錢財一般,需要認真去賺取才能獲得。也不要認為我們現在就像髒衣服,或染垢的鏡子一樣,需要認真清洗或時時勤拂拭,衣服才會乾淨,鏡子才會發亮。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落在凡夫位,落在識心分別上看待真正的實相。
真正的實相大法,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不會因我們是凡夫就有所缺少。也不因為現在一念在迷,需要去反轉它或去除這個迷,才能顯出「真」來。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
經典告訴我們,虛空本來沒有花,因為自己一念迷,而妄認為空中花是實有的。就像有些人因有眼病,眼睛一張開看見空中一條一條的黑影,就認為這些如飛蚊般的黑影是真實存在的。我問大家,虛空中有沒有花?眼中有沒有蚊子?沒有。同樣的,我們的清淨本心,乃至諸法實相,本來就沒有生死及煩惱。我們所認為的生死煩惱,就如同空花、飛蚊本來都不存在。既然煩惱非實有,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有煩惱可斷,生死可了,甚至想藉此求得不生不滅的真心。這種作法就如同看到虛空有很多蚊子,你就用力去驅趕它,想恢復本然清淨的虛空一樣,你們想,這種人是不是就像呆子!
其次,也不可以落在相上妄生心念,以為既然煩惱有生時,也有滅時,那應該也有個生滅處吧。因此,進一步想去探究煩惱的實相為何?認為煩惱的實相是從哪生起、滅掉的?這種作法就好像眼病好了,飛蚊不見了以後,又認為飛蚊有個實際的來去處,而想再去探究它。
以上兩種想法是不太一樣,第一個是說我們清淨的本體本來就清淨,圓滿具足,根本不受任何煩惱、生死造作所染污。第二個,也不要以為要斷煩惱才可以證菩提,去掉染污才能見到清淨的本體;就好像見到空中飛蚊有生滅,就認為要去除這個飛蚊以後才可以使虛空再度清淨。如落在這兩個想法都是不正確。
我們念佛時一定要具足這兩個觀念,首先要深信自己本來與佛是無二無別,根本不會受生死煩惱所染污;現在也不需刻意去染還淨,才能證得菩提。所以,修行只是讓我們的心放下一切分別、執著、計較而已。
就像南岳懷讓的師父(六祖)問他,修行有無次第,聖凡否?他說,沒有次第,也沒有所謂聖不聖。為什麼?因為本來心性是染污即不得,修證即不無。
什麼是染污即不得?就是指我們本體是清淨的,不會因為我們現在是凡夫,處在煩惱之中就會受到污染或有所欠缺。修證即不無,就是說我們雖然與佛是無二無別,可是還是落在分別計較中,因此需要藉著種種修行法門,讓真心實相妙智顯露出來;但因為我們本來就具足,所以修行真正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放下」我們分別心而已。
◎深入法門,老實修行
既然修行是為了使我們放下執著,只要大家秉著正確初發心,老老實實的用功,那麼必定可以在很短的期間有所成就。
什麼才是老老實實的修行呢?
就是念佛的時候,要實實在在、專心一意的念,妄念來了不管它,還是一句阿彌陀佛,久而久之,這佛號就會在你的身心產生真實的變化。如果說你沒有發覺,或感受到身心的變化,就代表自己的功夫還不夠綿密,用心還不夠細緻。所以,用功時,你必須要真正融入所修習的法門中,然後將身心與法門打成一片,如此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落實。
怎樣才是法門與身心融成一片?例如念佛時,念到不必刻意起念,佛號也不會離我們身心;念到佛號會如影隨形跟著你,丟也丟不掉,放也放不了,如此很自然用得上力,這個時候除念佛的心是清楚明白外,其他妄想雜念都不起,縱然生起,也是一閃而過,產生不了真正作用或障礙,這就是達到法門身心融成一片的階段。不過,這樣的境界也只是我們發心有功用行,到達制心一處的起頭功夫而已。
如果你們連這樣的攝心一處功夫都未達到,也不曾感受到所謂「定」的身心體驗,那麼無論你們用任何法門來修行,頂多偶而感受到佛菩薩的慈悲,或身心的安定罷了。
修行如果不能真正深入一個法門,每次用功都虛虛妄妄的,念頭總是起起伏伏,散散亂亂的,那你絕對不可能從這個法門中獲得利益,更別說跟自己的真心相應。其實,不管在那一方面,甚至僅僅是用在五欲塵勞的追逐,以這樣的散亂心,也都很難有所成就的。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
很多人將修行與生活分開,認為只有在殿堂上參禪、打坐、誦經、念佛、拜佛才叫做用功,出了殿堂心馬上就離開方法,隨境逐流去了。所以,在殿堂時可能很精進,像現在你們在念佛可能很專心,可是一下坐,去喝水洗手,甚至吃飯時,心就離開方法,隨五欲塵境而轉,然後自我的身心相就顯露出來,例如吃飯時就會分別飯菜好不好吃,到了戶外又隨著氣候起心動念,一下覺得天氣太熱,修行好辛苦等等。像這樣子只用少部分的時間來打坐用功,其他時間心都掉在分別知見中,那永遠就只能做個凡夫,隨生死流轉了。因此,修行就是要逆流,逆這個生死流而轉為還滅的法流,要怎麼轉呢?其實很簡單的,只要放下萬緣,放下所有分別知見,一心一意做當前應做該做的事就好了。
所以,大家要記住,無論用哪一種法門都要專心一意,鍥而不捨,老實誠懇一直努力下去,不僅在殿堂上如此,更重要的,是延展到日常生活去運用它,從歷事對人中去訓練我們的心,讓它隨時隨地都可提起一個正念,安住在方法上,不對境起分別。這的對境不分別,其實對所有的境界還是了然明白,知道自己在用方法,也知道自己身心的感受及外面境界對身心的影響,只是沒有掉入分別執著相中而已。例如吃飯時就專心吃飯,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吃飯,每一口吃進去也知道它的味道,但不是好壞香臭都不分別,什麼都不知道,而變成呆瓜一個。
精進佛七或禪七就是要藉著共修的力量,大家互相鞭策勉勵,使得彼此能夠發起精進心,放下自己原來放逸懈怠的習氣,然後在老實專一的用功下,達到放下萬緣,制心一處的目的。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大勢至圓通章說只要我們能夠「都攝六根」,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真正統攝起來,不對外攀緣,不要落在分別計較面,當下覺照清楚,自然就能達到「淨念相繼」。
例如念佛法門首先就是用「都攝六根」讓它們不要對外攀緣,而且念的時候要「如母(阿彌陀佛)憶子(眾生)」—「如子憶母」一般。眾生應該常常憶念著佛的慈悲,憶念祂就像母親一樣恆常關懷著大家,願每一個人都能夠離苦得樂;同時我們也不可以因為貪念五欲塵勞,因而捨父母逃跑,隨生死流轉去了,如此就沒有如子憶母了。
如何能做到「如子憶母」?有人比喻牧心就要像牧牛一樣,一發現牛跑了,就要馬上把它牽回來。因此,要常常觀照自己的清淨心,發覺一念涉及人我是非時,馬上就要警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你能夠時時如此用功都攝六根,做到當下念念時刻不離開自己清淨心,那就可以與阿彌陀佛時時相應。如果剎那背離了而掉落在五欲塵勞上,那就沒有母子相憶了。
這的子憶母、母憶子,不只是佛菩薩的悲願力,最主要是指我們自己的心,當前起心動念的這一念,就是指後得智,也就是我們始發心的這個智,能不能常常觀照我們自己的本覺本智來用功。假使能夠時常觀照自己本覺本智來用功,這樣的念佛方式才是真心起用。如果心恆常與真心相應,縱然煩惱起來了,也會倏起倏滅,因為知道諸法本來空寂不究竟故。
因此,假使大家要以最短時間得到修行的真正實益,便要如阿隬陀經提到,一心一意的念佛,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就能達到正念相繼,一心不亂,甚至成就念佛三昧。屆時,自然花開見佛,便可了知原來經典所描寫種種世界莊嚴,不過是我們的清淨本心流露出的妙功德、妙境界罷了。所以,我們的清淨本體,其實就具足常樂我淨等種種妙境界,所謂「常」即是無量光、無量壽;「樂」者,極樂也;「我」則是指真正自在解脫;「淨」表示本來世界是沒有坑洞、污穢等東西。
所以,念佛法門根本不難,是我們把它複雜化了。就如我告訴大家,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
◎不怕吃苦
修行也沒有什麼善巧方法,要想永遠去除習性,必須恆常不斷努力,在一個法門上老實本份去用功。無論行住坐臥,乃至吃飯睡覺,都要將心時時安住在方法上,不要讓方法離開身心,否則殿堂精進的功夫就成泡影了。
假使修行時,大家不能發起真正勇猛精進的心來鞭策自己,要你們用功,就覺得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了,有這些想法其實都是自欺欺人。所謂盡力,是指全心全意毫無保留投入自己的全部生命在這句佛號聲上,而且不貪求,只是老實本份的用功下去,這才是真正的盡全力。而你們呢,大多貪念自己色身,怕它累,怕它承擔不了。反過來,平時用它來造業,追逐五欲之樂時,卻不曾真正去愛惜它,譬如有人賺錢時可日夜打拼不休息,有些人賭博時幾日夜都不睡,也都不擔心身體負荷不了。而讓你們在修行上稍稍吃點苦,就開始覺得身心不舒服,這真的很愚癡,也很可悲。
◎成就不平凡的生命
佛陀告訴我們,惟有真正用功才能讓我們真正解脫五欲束縛,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清淨本心的妙德妙用,歷代祖師大德們也是以他們全部的生命走過這條修行路。見聞了這麼多的模範,為什麼我們不能起而效法呢?
如果你們覺得祖師們,乃至佛菩薩離現在太遠了,大家無法真切的感受到,那家師聖公老人呢?他一生努力,他的成就,至少大家都看得到。他沒比我們多一隻眼,或一個腦袋,可是因為修行,讓他平凡的生命有了不平凡的體驗,這經驗不僅可以自己受益,也使得國內外很多人蒙受其益。而所謂的不平凡的體驗,其實也是人人本來具足,一點也沒有欠缺,只是因為我們貪戀自己生命,拋不開自我執著,所以只能在煩惱中掙扎。
我希望在座法師、菩薩們要有信心,要深信既然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甚至家師都可以藉著修行走出不同的生命,你們一定也可以做得到。大家千萬不要辜負自己,要相信佛陀告訴我們的,也要相信祖師大德們,他們自我人格的完成,智慧的顯現,悲願的成就,都是來自於腳踏實地的用功。所以,只要我們跟著做,不離開清淨心,真正老實的念佛,一日用功有一日的成就,一朝抖落了無始的我執、我慢、我愛、我見,全體妙用自然就會顯露出來了。
有人會懷疑,什麼是自己清淨的本心?什麼是我真正的佛性?在那?為什麼現在自己體驗不到它呢?
其實大家不用擔心,只要繼續用功,當你的心能夠放下一切執著分別時,自然就會體驗到了。就像婦女生小孩一樣,經過十月懷胎,瓜熟蒂自落,小孩自然就生出來了。同樣,大家老實本分的,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到離開一切分別計較,當下自然花開見佛。
◎歸元無二路
現在念佛時,要你們去參這個念佛是誰,其實不是要你們真的去參究它。因為所謂參究也是以幻制幻,是從聞思修,也就是從觀音的耳根圓通法門上下手,因為當我們的心全體妙用不能顯現,只好借妄來制妄。所以,你們只要不分別,老老實實去用功,最後全體妙用就會顯現出來,這就是家師所說「默照禪」。
默照的功能是專心打坐,一心一意的坐到心不起種種分別計較時,身心會落在某種「定」中,此時除了「定」之外,還有「智」的一種妙用,連這個我們也要捨掉它,然後捨了又捨,捨到無可捨處,生命的實相就會顯露出來。
默照的方法不是去真正去參究,它只是告訴我們身心的全體就是一種清淨心的妙用,只是很多人使用默照禪時,默到最後會落在「定」相上、落在身心相上的覺受,或者落在捨妄顯真時那個真的作用上,這其實也是一種「智」的受用,如果掉落在這也不是真正的全體妙用。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次第,否則就是盲修瞎練。譬如我們沒辦法從全妄即真上面下手,或者無法將真、妄頓放時,只好藉妄來制妄,捨識用根,從次第的幻聞幻修上來用功。這樣的用功方法是屬於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所謂以幻制幻,或圓覺經所說知幻離幻的方法,也可以讓我們很快見到自己清淨心,如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或禪宗用話頭就是如此。因為你沒有辦法當下體會到本然具足清淨本體,也無法去受用它,所以需要藉種種方便善巧,如聞思修漸次用功的過程,圓滿自己的定慧力,一步步的成就五十二個階位。所以大家要知道,雖然修行有各種的善巧方便,但是歸元是無二路的。
希望大家記住,我所講授的內容,都是我們修行方面很重要的指導。不管你是唸佛、拜佛、打坐、參禪,乃至於誦經,一定不可以著相修、逐相修,否則只會越修越糊塗,即使有些身心上的覺受體驗,如果不能夠放下它,反而會導致魔的入侵。
「佛法難聞今已聞,人生難得今已得」,如果大家不好好珍惜,發起真正大願心、大奮心來相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你就辜負這難得的殊勝因緣。希望你們對自己慈悲一點,時時刻刻都能珍惜自己,不要讓自己本淨的、自在的、妙明的真心,永遠埋葬在五欲塵勞的追逐中,因而隨著生死流轉,這樣就真的很可憐!
經典內容不是拿來嘴說,或只是領解就可以,它需要你用全部的生命去親證。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家師,乃至我所教導的一切,都是自己從生命中走過來的體驗,所以,真正妙德智慧本來具足,非由他人所傳,也非由研讀經教中學習而來。
在座的每一位都應該警醒自己,時間機緣永遠不待人,錯過當下修行的機會就可能不會再有。所以,我真誠的希望大家珍惜機緣不要辜負自己。 (全文完)
果如法師佛七開示(三)
果如法師
—如何參話頭—
一、 疑情如何生起
今天小參的時候,還有很多禪眾對於疑情,不知該如何用功。參話頭是非常單純的一件事,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甚至不需要有任何教理的知識、腿功的訓練。只要能夠提起一句話頭,老老實實地疑下去,這就是參話頭。因此,參禪是非常地直接、簡單,而且非常有用。一切歷代祖師大善知識都是從參禪修行過程中得到開悟。既然千百年來,有這麼多大德以他們身心實地的證驗,作為我們真實的模範,我們就要死心踏地切實相信這個法門。
何謂話頭?就是你對生命的實相和本源,無法真正的了解,因此以參話頭的方式,掃除心中的障礙,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話頭很多,譬如「拖著死屍的是誰?」明明講的是你,可是,你是誰?你回答得出來嗎?回答不出來,這就叫疑。這樣的疑,一直疑下去。或者說:「拖著死屍的是誰?無!」明明感受有,怎麼是無?又「狗子有無佛性?」趙州和尚說:「無!」與我們的認知不一樣。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果狗子沒有佛性,我們也沒有佛性?沒有佛性,我們還修什麼行?辦什麼道?若是有佛性,為何趙州和尚說無?這就叫作疑。有疑不是去找經典、用心推索、臆想,而是直接對問題問下去,就這麼簡單。不知道自己是誰,這就叫疑。一直用功下去,就叫起疑情、參話頭。任何時刻都將生死大事掛在心頭,時時刻刻參它、疑它,疑得死去活來,疑得不見自己。
二、老實參究
古人講,辦道要真切,不拖泥帶水。參禪為什麼?不是為了生死嗎?出家為什麼?不是想成佛嗎?佛是什麼?生死是什麼?不知道!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還懶懶散散馬馬虎虎,對得起自己嗎?這是辦自己的生死大事,不是等死後才來作一堂水陸總功德主,一口氣不來,沉淪生死、生死沉淪。因此,要痛下決心,勇猛精進,用功辦道。
禪七已經過去幾天了,大家還渾渾噩噩恍恍惚惚,何時才能清醒?要二六時中抱定話頭,提起疑情,老老實實地參。生死未了,要時時驚覺到生命無常,今晚睡覺,明天保證起得來嗎?起不來又該如何?我們都是在妄想上打轉,不能老實用功,最究竟、最簡單而真實的修行,就是「老實」。真真切切地把它抓住,任何時刻都不讓它掉失,一直問下去,一直問下去,問到山窮水盡了,任何身心覺受狀況,都不管它,都要放下,因為那些都是暫時的。真實地去追求,去真正的證取,究竟是什麼?什麼是我們真實的生命?究竟它是什麼?一直疑下去。沒有第二個念頭,就只是問。
禪宗祖師一向不喜歡多講話,只叫你參話頭,不需要問很多,愈問愈糊塗,心愈亂。其實就是簡單問自己一句,自己是誰?不明白,就繼續問下去,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吃喝拉撒睡,跟它在一起這麼多年,竟然不知道自己是誰?將問題牢牢提起,一心一意地參下去。能這樣繼續參,保你臨終不墮入三惡道。因為臨終那一念沒有任何的分別、念頭,即使閻王派來的小鬼都找不到你,當然臨終就不會顛倒、恐懼。祖師也說,如果能如是認認真真參下去,今生就算不得道,只要有這樣的願心,不出一生、兩生、三生,就必然有一個得度的因緣。你會遇到善知識,會遇到好機緣。縱然沒有遇到,也不要灰心,哪怕它百生、千生、萬生,只要此心此行不退,明心見性決定可期。時間長短,只是心念的執著、分別而已。心若在煩惱痛苦當中,念念如長劫;心不起念,既使百千萬劫,猶如一念。
三、不怕吃苦
歷代祖師,為了求道,往往千山萬水,吃盡種種辛苦,才能稍微得一個身心安住。窮幾十年的工夫,心無二用,吃不知吃、睡不知睡、行不知行,身心根本沒有在外境上面,更何況名聞利養!這樣做功夫,都還要歷經非常長的時間。但經過真正大善知識的逼拶鉗鎚,馬上知道尚未究竟。所以修行參禪除了自己精進,肯吃苦以外,還要有真正的大善知識逼拶鉗鎚,方能百鍊成鋼,真正剔盡一切雜質,還原本有光采。
我一再跟大家講,不要用輕心、不尊重的心面對自己的生命大事、莊嚴的佛法。試問自己,我們此時此刻是哪種心行?我們看過多少經典教理、祖師的行誼傳記,哪個人像我們現前大眾這樣辦道?這麼輕鬆,這麼自在!吊兒啷噹、恍恍惚惚,甚至嘻皮笑臉,這樣是修行的態度嗎?修行雖不必皺著眉頭哭喪著臉,但起碼要踏實、誠懇、真切,不是虛虛晃晃的。難怪你們到現在都用功不得力,甚至不知何謂話頭。祖師不喜歡講道理,只教我們不離見聞覺知,不離當下,去參我們生命究竟的實相。
一刻不明白,一刻不放鬆;一月不明白,一月不放鬆。希望大家從此刻起,整肅精神,將身心力量,貫注在生死大事上。千萬不要浪費生命,懶散成性,否則,當我們面對真實修行下手時,就會習慣性地退縮,不肯自我勉勵,只會原諒自己,姑息自己。放縱、姑息,是我們修道的大障礙。一定要挺起脊樑,咬定舌根,撐起眼睛,分分秒秒地在話頭上用功,如是方能有點修行氣息。要時時觀照自己,從頭到腳再從腳到頭,哪一點哪一個地方與佛法相應?與道業相應?
知道東南亞那些馴象的人怎麼馴嗎?用一個鐵棒,磨得很尖,因為象皮很厚,一個命令下去不聽,就一剉,幾次以後牠就乖了。為了不辜負先師給我的責任,也不辜負佛法的慧命,我會板起閻羅王的面孔來對待你們。不管你們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我們禪堂的門是大開的,受不了的人,隨時跟總護講,此處不留人,我不會將佛法當人情來賣。
四、棒喝逼拶
禪宗的逼拶,看起來像驚風暴雨、雷鳴電擊,甚至像大地的火山爆發,強大有力,能夠震撼修行者當下的識心妄念,使得他所有的識心,在棒喝之下,妄心頓息,頓見自己清淨的本來面目。但是,棒喝不是亂施、亂打的,是為了幫助禪眾,從自己話頭、疑情的桎梏中,藉著這種聲音或者突來及身的痛感,頓時在那種吃驚、痛感之下,放下自己原來一心一意抱住的那個話頭、或者疑情,頓時那個話頭疑情不再存在,覓心也了不可得……這樣子修行者會得到非常大的受益。如果,禪眾自己的身心並沒有用功到這個境界,一棒一喝之下,只能感受到一種無助、茫茫、不知如何是好的身心狀態。雖無直接助力,但是也能讓一直抱著話頭用功修行者的心,頓時一空,感受到識心不再分別以後的一個現象。那個現象,不落在分別攀緣,但是了了清楚當下自己的身心。
例如我們在逼拶時,被逼、被打,全神融入在其中,無妄想雜念,也沒有對境起分別、起愛瞋,只是當下不知如何是好,但清楚知道那時候的狀況。所以話頭是讓我們體認到,我們一直在識心當中活動,種種攀緣,逐境生心,從未真實感受到,了了清楚、內外明徹、不起種種分別、臆想或者取捨的真心狀況是什麼。眾生累劫以來,六根對六境,都是意識的分別作用,與貪瞋痴這些種子相應。所以很難見到實相。在逼拶的當下,專心一境,不落在思維的那種現象,譬如快步跑的時候,突然被大喝「停」、或者突然聽到大吼聲問「念佛的是誰?」、或者突然一棒打在你身上,讓你一陣的驚嚇,那一陣的驚嚇,剎那間,沒有任何念頭,可是你清楚明白那時候的身心狀況是什麼。只是在那第一念的時候,你沒有第二念、第三念,沒有應對能力,這樣讓我們體會到心不繼續攀緣時的一種身心相。
雖然不是一心,至少剝離了原來習慣—連續不停地分別妄想,所形成的意識流的那種的心識,感受一下自己無念的身心狀況。所以它對還沒有真正達到身心統一、功夫成片,但突然被大聲一吼,突來一棒,使得身心本來很浮躁,容易在驚嚇之中,變得專一。因全神貫注、緊張害怕,然後又提問,到底是什麼?究竟是什麼?自然就專一在現在這個問題上面。所以也使得原來昏沉、散亂的心,在這一陣的驚心動魄的狀況下,嚇出一身冷汗,以後就比較專心用得上力。
所以,話頭的逼拶,無論是在功夫綿密成片,或未成片,皆有助益。這樣的修行,能夠使禪眾時時刻刻提起真心、不敢放逸、不敢懈怠的狀況之下,一直精進。若沒有這樣的逼拶、要求,不會有警惕。這就是禪七大眾共修,有法師一旁幫助的真正利益。
五、經驗分享
記得以前跟家師打七時,前面用功修行也跟你們一樣,進進退退,話頭用不上力,不是妄念,就是身心的疼痛。師父開始逼拶以後,那些現象很快就消失了。每次師父逼拶時,自己心裡就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緊張到一口氣好像接不上來、要昏厥似的。尤其是師父站在面前,他不喊不問,瞪著眼睛看你,香板高高舉起,好像要吃人一樣。我那時只覺一口氣提不上來好像要暈倒,此種滋味如在眼前。
祖師語錄裡說,有個水潦和尚去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剛一開口,馬祖提起腳來當胸一踏,很粗殘吧!水潦和尚從地上爬起來,哇,好高興!這百千法門,無量妙功德,原來不出一毛頭。一根毛上就具足恆沙妙德、百千萬億的法,高興得不得了,然後向大師禮拜。以前看這些語錄,總覺得祖師們怎麼這樣?動不動就打,動不動就罵。
跟大家分享我在師父座下的一次經驗。以前功夫沒得力的時候,師父總會講:「果如,你怎麼這麼不積極精進?」聽後心裡總覺得:師父,我也知道要用功,但是奈何不得身體啊。只是心這樣想,嘴巴不敢辯解。做一件事老人家總是批評,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覺得他老人家有夠龜毛,到底要怎樣才好?雖然知道師父在教導我,是對我們好,可還是會起這樣的分別念。
記得有一次,連打幾個七,師父考公案,我準備很多答案回答,可是每次第一、第二個答案出來了覺得很對,然而一下子,第三個答案又出來了,也很殊勝,最後自己也不知道哪一個答案是對的。這個答案是用心想出來的或是心無其他雜念,從專一的心變化出來,不是真心。當師父來到面前時,多半是瞪著他看,無法發一言,見此情形,老人家不發一語一板就打下來了。不然就是我想回答,才要開口時,老人家不等出語又是一板打下來。不然就是開了口,說出自己內心的感覺,不論對錯也是一板打下來。有一次進入疑團,然知道自己身心何在,師父的走動問話,也都很清楚。有答案想回答,然而才想開口,竟然怎麼也找不到嘴巴?眼睛只能著急看著師父,嘴巴想講講不出來。
你們知道師父怎樣嗎?不是打香板,反而提高他的腳,狠狠地踹我一腳,頓時身就倒,像不倒翁一樣,馬上又坐起來。心中沒有感覺痛,也沒感覺師父為何如此粗魯。師父走後,自己爬起來又坐好,沒有第二個念頭,只呆呆地在自己的疑情話頭裡面,那份感覺很不可思議。平常念頭這麼多,竟然在師父這一踹之下,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只是知道有這麼一件事發生過。這也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六、師恩難報
我們絕對要相信這個法是最真實、最究竟、最好的。如果你不相信,覺得要從經教下手,當然你就走教下這一條路。第二,一定要信師。就是教你的人,是引領你慧命的人,對他的教誡,你只能百分百的信受,不可有一絲毫的懷疑。火山在前,他叫你跳下去,你一點不遲疑地跳下去,他說生薑是樹上結的,你不能說,生薑是長在地下,你要馬上要說「對」!
我在沒有跟師父打禪七之前,讀過佛學院,學過教理,師父講什麼,就去加以思維分別。他說不要思維,我還是會想,下一步是什麼,我要怎麼修?結果,腿越坐越痛,心越坐越煩,功夫越來越覺得討厭。為什麼?心用不上。後來,一個七、兩個七這樣過去了,可能是福至心靈吧,想起師父說,把一切丟開,只聽他的。我就把這句話抓住,專門聽師父的,師父說一不敢二,再也不去想經典裡面是什麼。他叫你疑,你就疑,一直疑下去,疑到頭脹得要死,像要爆炸,心悶到極點,一口氣吐不出、疼脹得要吐血噴血一樣,人極度極度地不舒服。最後頂不住了才去問師父,怎麼會這樣?
師父說:「太急躁了」。話頭不必催得這麼緊,輕輕鬆鬆地疑。但心一輕鬆下來,煩惱馬上又來了,話頭又掉了,總是覺得還是要緊一點,然緊一點,沒多久就受不了,還是聽師父的「不要緊」,掉了就掉了,知道了再提起。這樣經過一段時間,果然不必很緊,也提得起了。慢慢地本來只是在禪堂打坐的時候會用功;師父說任何時候都要用得上,不要打成兩段,慢慢走路也可以,吃飯也可以,睡覺也可以,功夫真的是一點一點地進步。希望你們要認真,要發心。家師常跟我們說,不要做業障鬼!平常已經夠可憐了,來這裡還繼續做業障鬼嗎?希望大家了解。
七、普願成就
我真實感恩著師父,所以對大家的要求,自然就不敢懈怠。以前對佛法,只是教理上的認知,跟著師父修行以後,才知道佛法是跟生命契合在一起,它真的就是我們的生命,不是經典、語言文字、知識。它處處是我們生命的流露,只不過佛陀藉由文字敘述把它告訴我們,讓我們清楚。所以我真的覺得,今生雖然出家了,但是以前沒有做得很好,我也慶幸自己跟了師父以後,生命可以真正踏實下來。很感激有這樣一段因緣。希望大家真的不要辜負自己,生命很可貴,修行更可貴。希望大家發心,認真努力,師父的願心永遠會加被著我們,師父遺願也要靠我們共同來完成,十方世界的淨土、人間的美好,要靠大家共同來完成。只有心淨,國土才能淨。所以家師講:「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不是口號,我們要把它變成生命的一種歷練,一種真切的體驗。
(98.10.13在法鼓山)(待續)
http://tw.myblog.yahoo.com/jw!nQRFebqGERgOCzLKvdNO/article?mid=8561
http://www.tzuyun.org.tw/htm/editorial.htm
http://www.tzuyun.org.tw/htm/te.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