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merit-times.com.tw/Upfiles/newsphoto/100/11m/21/0601.gif2011/11/21 | 作者:楊慧玉圖/記者邱麗玥【人間福報/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第三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論壇」昨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行,與談人包括傳播獎委員會主委高希均、執行長趙怡、委員王力行,及本屆得獎人姚朋、郭振羽、翁台生等,針對全球華文媒體前景、媒體如何變成社會進步的力量、媒體人的未來與未來媒體人等三個主題,進行兩場討論。藉由與談人長年對媒體的觀察,試圖為媒體的未來找尋恰如其分的立足點,並盼能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專業堅持不可斷

在媒體競爭激烈、生存日趨嚴苛的環境下,「全球華文媒體前景」議題備受矚目。

《世界日報》紐約社總編輯翁台生指出,報紙扮演著與主流社會溝通橋梁的角色,而《世界日報》專門服務包括中國和台灣華人移民,提供他們「來自家鄉的消息」,以實用為導向,處理議題上需客觀、公平。在數位匯流下,許多報社尋求轉型,但他認為「內容才是最關鍵的!」他強調,「只有好的東西才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既然要辦報就應該成為典範,就應該有其堅持,要有願景、熱情與專業。」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榮譽教授郭振羽則認為,全球化使得各地人口大量移動,來自不同地方的文化,更需要媒體藉來認識、融合,而科技也是促進融合的工具,未來媒體要服務的是「大中華社群」,融合趨向是正面的。因此,媒體間的合作應可加強,尤其目前政治環境算是溫和,可以合作的條件與空間更大。

廣州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表示,近年中國媒體發展速度雖放慢,但仍是往前走。「中國地廣,部分地區逐漸擺脫貧困,報紙只要有影響力,廣告就能成長,除了廣告之外,還需要靠其他收入。」他直指「報紙可能不賺錢,但不見得死亡」,所建立的品牌,可延伸、發展文化論壇等其他道路,報業應具備多元、具創意的行銷概念。但他也強調,注意提高收視率和道德底線衝突的問題,宏揚新聞傳播的真善美,可以透過很多辦法辦到。

「從事新聞工作的人不能光想利潤和收視率,要有更多的責任。」《中央日報》前社長姚朋引胡適所述,勉勵與會的年輕學子,要先把自己鑄造成器,要有志向、培養能力,不要看分裂的力量,要看融合的力量,「路是開給有志氣的人。」

媒體人合作謀出路

近年來,媒體環境在科技、商業衝擊下,加上專業記者與公民記者的競合,未來媒體人將如何定位?角色將有何轉變?都將隨著傳播通路改變而有變化。

政治大學前新聞系教授汪琪即表示,科技快速發展對媒體影響既廣且深,儘管北美與西歐有「報業將於二○一四年熄燈」一說,但據世界報業協會資訊顯示,全球報紙銷量是上升的,其中,以中國和印度上升速度最快,雖然經濟發展是主因,但卻未因無線通訊成長而削減發展。

汪琪也指出,公民記者的出現,使得閱聽大眾也成為媒體人,雙方既是競爭者也是互補者,種種變化對媒體人而言,文筆、知識、素養,都是新聞傳播教育中應繼續強調的。

「新媒體的興起,同時提供挑戰和機會。」廣東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胡舒立認為,這對中國而言是機會大於挑戰,不過同時也面臨新聞專業成長、現代媒體公司是否成長、版權保護等三大問題,都有待觀察;而台灣媒體市場較小,但已具有水平,她說:「發展程度愈高,產業衝擊愈大,有其必然性。應去想機會在哪兒,而非困難在哪兒。」並勉勵媒體人應朝向多角化發展。

「對岸媒體發展迅速、業績令人欣羨。」新新聞傳媒事業群總裁周天瑞指出,大陸有市場但媒體素質有待提升,台灣是市場小,但具有一定媒體素質。網路興起造成的商業壓力,確實讓台灣媒體辛苦經營,且公民記者的出現,也讓媒體與專業媒體人自省,是否未善盡職責所以有被取代的危機。

《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江才健指出,環境的改變需要新的思維,未來發展雖未必樂觀,但應具備信心。

翁台生則提出,媒體人與公民記者或可相互為用的概念,既競爭又互補的關係,可以相互提升。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447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