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與理財

2011/9/11 | 作者:文/慧傳口述、慧讓整理 人間福報a8版<福會共修會>

台灣過去曾戲稱股市是全民運動,但對大部分投資者來說,投資理財商品通常是霧裡看花,而且愈看愈花。綜觀近幾年撼動人心的金融風暴事件,如:美國次貸風暴造成雷曼兄弟倒閉、美洲銀行收購美林集團等,其形成的原因不外乎:第一、投資者貪圖暴利;第二、投資者盲目投資;第三、理專、理財顧問未告知投資者風險所在。

 

金融投資者常追求一夜致富,卻忽略暴利的背後就是風險,往往發生虧損後,仍不願意及時收手,反而更透過金融市場的槓桿操作,愈陷愈深,終至傾家蕩產。其實,佛教並不排斥賺取財富,但強調應積累淨財。所謂的淨財,是指透過正當的營業、工作所得,而非因貪欲所得之財富。

 

《雜阿含經》裡有一首偈語說:「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餘一份藏密,以撫於貧乏。」建議大眾,財富的五分之二用來經營事業,五分之一用於家庭生活,五分之一儲蓄以備未來不時之需,剩餘五分之一用以布施,回饋社會,救濟貧乏。若能秉持上述理念,即便投資的錢全賠光了,仍有五分之三的財富可用於家庭生活、布施以及未來之需。

 

美國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絕不投資財報令人看不懂的公司。」這正與禪宗公案「磨磚無法成鏡,打坐豈能成佛」以及《楞嚴經》「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的想法不謀而合,都在闡釋佛教「正見」的重要性。試想,如果投資者不碰不熟悉的金融商品,心自然就不會隨著金融市場的起伏而七上八下。

 

巴菲特曾幽默表示:「財務顧問就是那些比你更需要你的錢的人。」所以,如果理財專家能秉持佛教所謂的「正命」,在代客操盤或給予諮詢時,將投資者的錢當成是自己的血汗錢,相信投資的決策更能考慮長期的獲利,而非短視近利,只知追求暴利。

 

在大眾熱中參與股市全民運動之時,星雲大師利用寫書的版稅,於二○○八年成立了「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透過該公益信託,這幾年陸續舉辦了各種活動:藝文類,如「人間萬事閱讀心得」徵文比賽、推廣京劇/當代傳奇劇場、贊助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紙風車基金會;學術類,如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Power教師獎、第二屆「余光中高中散文獎」徵文,並有獎助學金等各類活動。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透過無形的布施,將佛教真善美的種子播種到社會各個角落,透過推廣「做好事」、「說好話」以及「存好心」的三好運動,達到淨化人心、和諧社會的目的。由此可見,佛教不僅重視儲蓄未來所需的外財,更積極耕耘廣結善緣的內財。

 

為此,福慧家園九月十一日邀請了禪學股市世界研究會總會長吳天池博士,以自身朝山、修持金剛經法門以及受教於大師「有佛法就有辦法」的實例,分享如何在股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妙方,歡迎大眾來山參加智慧理財的饗宴。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38030

http://www.merit-times.com.tw/epaper.aspx?Unid=2380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