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失落經驗與悲傷輔導

 因為下過雨,我們看見了彩虹—淺談失落經驗與悲傷輔導

 診療室裡,六十幾歲的王太太由子女陪同前來,雖然丈夫已經因為心肌梗塞身亡近一年,但王太太仍然每天維持著幫先生泡杯茶的習慣,且堅信丈夫出門上班去了,而不讓子女們倒掉冷卻的熱茶。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因為有目標及希望的支持而能持續的努力前進,然而,無法掌握的意外卻也是無可避免的降臨,這些失落經驗雖說是人生之必然,但隨之衍生的悲傷、痛苦、煩躁等負面情緒,卻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失落經驗從失去重要親友、寵物死亡、流產、失業、失戀、降職、健康失能、財物毀損等等,人們往往會經歷以下幾個心理階段來調適失落:

 

1. 否認

當接觸突發狀況的第一瞬間,心理會自然出現「這不是真的」、「開玩笑的吧」、「一定又是騙局」這類的念頭,心理狀態上的排拒、否認是種自我保護,目的在維護原本個人所體認或習慣的關係或態度,減少太強烈或快速的情感衝擊。此時先嘗試著瞭解當事人的反應,並且引導他去覺察本身反應的真實意義,引領他逐漸的接受無法面對的失落經驗。

2. 生氣憤怒

當失落的經驗無法繼續否認下去,個人開始對不願接受的事實感到生氣,而怒氣甚至牽涉到其他層面,例如:對生活中的點滴不順感到煩躁易怒,或者指責當初沒有及時協助的親友或醫護人員,甚至責怪身邊的協助者告知這麼殘忍的事實。在這個階段裡,任何講道理的方式反而會使得當事人更加激動,包容與傾聽,將會是最佳的陪伴。

3. 討價還價

當人們為了免除落入無法控制的感受中,會嘗試著去做些努力,企圖改變這種失落、意外的無助感,像是重病者家屬殷切的收集各種不同方式的民間偏方、失戀的情人們問「我還能夠做什麼,讓對方願意再度回頭?」,嘗試在失落中經驗做最後的掙扎,希望仍有扳回一成的機會。在這個階段裡,越是執著的心態,反而越是痛苦難捱,但往往也唯有透過這樣的掙扎,當事人才能夠真正放下堅持,面對事實!

4. 憂鬱

終於,我們接受了失落的經驗,相對的身心的憂鬱逐漸明顯,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和失眠,到自我價值低落、持續的日常功能困難或心理退化等,則是憂鬱的特徵,此時需評估當事者的悲傷是否發展成憂鬱症狀,必要時也提供抗憂鬱藥物的協助。在陪伴的過程中,協助當事人重新界定失落經驗的正面意義、找尋延續生命的希望與價值,調整自我概念、生存價值和人生觀,將會是失落經驗中最重要收穫與轉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陪伴與引導,王太太終於明白:”一杯茶”其實代表著她跟丈夫之間的關心與恩愛。當她哭著訴說這段日子以來,陪著先生入院、治療、急救、到宣布不治的害怕與不安,奔流的眼淚幾度令她哽咽,說不出一個完整的語句。原本以為辛苦了大半輩子的人生,在兒女相繼獨立之後,夫妻兩終於能夠享受退休後的清福日子,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病,意外地改變對未來規劃,內心堆積著不安與憤怒,不僅對自己的無能、對當時沒有立即趕到身邊的子女、還有對先生拋下自己的不諒解…

 

 

以上的四個階段可能反覆交錯在出現當事者的心理歷程中,當階段能夠度過時,當事者則可完成對失落經驗的哀悼旅程,而轉移關注在更真實、重要的當下經驗裡。然而,親密關係的失落,很少在半年之內可以順利的解決,對少數人而言「哀悼永遠不會結束,只是隨著逝去的歲月減輕。」我們除了陪伴、傾聽、引導之外,更是尊重每一場關係裡的選擇,以當事人的主觀感覺為基礎,協助回復自尊的提升、降低愧疚感、恢復生活及社交功能、建立新關係等,也緩和憂鬱對身體症狀的困擾。

 

 

幾個月之後,我再度見到王太太,她已經可以將每天的這杯茶化成心中的思念,而非由過去慣性支配著日常作息,也讓自己重新適應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她與我分享在社區的媽媽教室裡學會的拼布作品,也告訴我過去夫妻倆曾經對於即將出生小孫子的許多想像,看著她溫和的笑容,我知道:雨天已經過去,而彩虹正在降臨。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葉怡君

 

 

 http://epaper.ntuh.gov.tw/health/200908/project.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