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场上演现实版“拆弹部队”(组图)

可以裝進背包的新式「龍行者」拆彈機器人

阿富汗战场上演现实版“拆弹部队”(组图)

路邊爆炸裝置是對美軍最致命的威脅之一

阿富汗战场上演现实版“拆弹部队”(组图)

美軍拆彈小組

阿富汗战场上演现实版“拆弹部队”(组图)

「拆彈專家」韋恩·奧厄斯

 

阿富汗戰場上演現實版「拆彈部隊」(組圖)

2010-03-26 07:51:00 來源: 華龍網-重慶商報(重慶) 


    塔利班自制「化肥炸彈」水準高

  不易探測成美軍最致命威脅

  對於部署在阿富汗的美國軍人來說,簡易爆炸裝置(IED)是最致命的威脅之一。這些自制的爆炸物雖然簡單粗糙,但其威懾力令人心驚,也難怪美 軍為此出動了一支現實版的「拆彈部隊」——「簡易爆炸裝置聯合對抗組織」,專門負責尋找並摧毀此類爆炸物。

  阿富汗大多是土炸彈

  據美國《防務對話》網站3月23日報導,在22日舉行的一場視頻會議上, 該部指揮官邁克爾·L·奧茨中將重點討論了為駐阿美軍提供直接支援的有關事宜,那裡的簡易爆炸裝置正越來越多。他說:「儘管我部組建只有4年,但已經完成 了許多重大任務。由於敵人改進了炸彈的技術和使用方法,有必要為士兵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裝備和訓練。」在奧茨看來,就簡易爆炸裝置的類型而言,阿富汗和過 去幾年的伊拉克有一些不同。在伊拉克,這種裝置更類似一種正規武器,結構相對複雜。在阿富汗則是另一種情況:簡易爆炸裝置的數量在過去幾個月裡幾乎翻了一 番(這從人員傷亡的數量就能反映出來),然而爆炸物大部分是土造的,材料多為氯酸鉀和硝酸銨一類的化肥,然後再加上原始的引爆裝置。

  「化肥炸彈」不易探測

  即便這些爆炸裝置是家庭自制的,它們對地面部隊仍然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原因之一是,「化肥炸彈」不太容易用常規手段探測到。由於阿富汗當局已 經禁止在國內生產化肥類產品,從理論上講,如果巴基斯坦切斷供應線的話,阿富汗境內的武裝分子便得不到原料,也就無法製造炸彈。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敵人非常狡猾,得不到硝酸銨,他們遲早會改變製造方法,美軍也早就預料會如此,於是不斷探索新的應對策略。另一方面,考慮到硝酸銨不僅能用來製造簡易爆炸 裝置,還可用於採礦、農業、築路以及製造火柴等生活必需品,「一刀切」地予以禁止也很難行得通。奧茨承認:「這是非常複雜的挑戰,一刀切的做法會影響商 業,這些用於製造爆炸物的化學品其實也有著非常正面的用途。」

  「敬佩」對手制彈水準

  既然不能完全禁止,「拆彈部隊」就只能從探測與銷毀方面入手。美聯社說,阿富汗塔利班經常在他們認為有西方部隊經過的地方安置炸彈。有時,拆 彈士兵清理出一片無雷區,塔利班武裝人員隨後又重新埋植「化肥炸彈」。在阿富汗南部軍事重鎮馬爾賈參加軍事行動的美國士兵人人知曉「化肥炸彈」的威力。搜 尋並引爆隱藏「化肥炸彈」通常比電影《拆彈部隊》情節更加複雜與緩慢。美軍「簡易爆炸裝置聯合對抗組織」下屬爆炸物處理小組的一名成員布朗說:「《拆彈部 隊》中的一些情節與我們日常工作不符,我們沒有那樣散漫。」談及埋設炸彈的對手塔利班,這名拆彈高手承認,儘管從未與對手謀面,但有時也不得不「敬佩」對 手的制彈水準。布朗透露,在馬爾賈戰役中,塔利班製作的每一枚簡易爆炸裝置上都留有製作者簽名。

  據新華網、青年參考

  新聞故事

  英大兵演繹

  真實「拆彈專家」

  據中新網3月25日電據英國媒體24日報導,《拆彈部隊》成為新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得主,影片中「拆彈專家」的英勇無畏令人側目。而在現 實生活中,一名英國大兵就通過親身的經歷和成就向人們演繹出真實版的「拆彈專家」。

  39歲的韋恩·奧厄斯是一名英軍上尉,在去年前往阿富汗執行任務的六個月裡,奧厄斯冒著生命危險成功拆解了塔利班的93枚炸彈。去年3月至8 月間,奧厄斯平均每兩天就能拆除一個簡易的爆炸裝置。他的英勇行為也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不依賴專業的技術設備和保護裝備,憑藉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勇氣,奧 厄斯成為英軍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拆彈專家。而他也將在今年獲得英國女王的英勇勛章。

 

http://news.163.com/10/0326/07/62MG7SVI000146BB.html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危機數隊》真實版 年薪數十萬的美軍拆彈部隊大解秘

(2010/03/29)

  《危機倒數》是一部以拆彈專家為主角的戰爭驚悚片。(圖/翻攝自網路)

記者朱錦華/綜合報導

反映伊拉克戰爭裡美軍拆彈專家出生入死的影片《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是今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真實的美軍拆彈部隊是什麼樣子的?褪去電影的面紗,這個時刻面臨生命危險的職業,卻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精采故事。

由於申請條件苛刻、訓練日期漫長,因此拆彈專家是美軍的稀有珍 貴資源。目前美國僅有4000名拆彈專家。大部分時候,拆彈工作由引爆機器人完成。只有遇到機器人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拆彈專家才會親自上場。

     拆彈部隊淘汰率高達85%

土製炸彈是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遭遇到的十分具殺力的武器。拆除或引爆這些土製炸彈,需要拆彈專家組成的爆炸物品處理小組。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獎的《危機倒數》描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小組。

按照美國軍隊的兵種劃分,美軍的拆彈部隊屬於工兵的編制序列,一般稱為爆炸物處理小組。拆彈專家工作前必須經過超過一年的特殊訓練,一般是12個 月到16個月之間。

     拆彈訓練從爆竹開始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美軍拆彈專家,申請者需要接受重重考驗。首先,申請者的體能要好,沒有色盲,還要通過機械分類考試。在體能測試時,申請者要穿 著30多公斤重的防護服完成各項任務。

通過初步考試的士兵隨後將被送到拆彈學校接受進一步訓練。按照流程,這些士兵要經過至少一年的艱苦訓練。培訓期間,他們要學習爆炸術語、拆彈方法 等各種技巧。拆彈訓練的淘汰率高達85%,只有少數人能夠通過最終考試。

根據美軍工兵的訓練教程,剛剛進入拆彈小組的新兵們,首先會反覆研究一些已經失效的爆炸裝置。之後他們會慢慢接觸一些爆炸威力較小的裝置,比如爆 竹。

這樣的話,即便是拆彈失敗,拆彈專家也不會受到多大的傷害。只有在技術成熟後,他們才會開始訓練拆除雷管等爆炸物。

此外,心理訓練也是培訓科目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用一位退役的美軍拆彈專家的話說,「我們必須有在重大壓之下做決定的能力。」

美國軍方逐漸開始加大拆彈部隊的發展速度,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用於訓練拆彈小組,購買拆彈機器人等。

通常情況下,每個美軍的拆彈小組需要有7個人,在執行拆彈任務時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分工。不過近年來由於美軍兵源緊張,很多時候拆彈小組在執行任務 的時候,通常只有三個人一起行動。一名經驗豐富的拆彈專家當隊長,兩名士兵為輔助人員。

     出門乘坐「大水牛」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軍拆彈部隊的主要任務有三個:第一是保護重要人物的交通安全,第二是拆除已發現的土製炸彈,第三是在爆炸發生後前往爆炸現場 調查,尋找線索等。

拆彈部隊使用的車輛是重型裝甲防地雷車,這些車通常都有一些奇怪的名字,比如「水牛」、「美洲獅」或者「哈士奇」。車上放著他們必需的所有設備: 排爆機器人、排爆服以及水和食物。

      拆彈很粗暴

電影《危機倒數》裡中的主角因為在城市裡工作,更類似警方的拆彈小組。野戰部隊拆彈的手段遠比警察粗暴得多,地面部隊攻擊路線上敵人已經佈雷,現 代工兵不會一個個去拆。常見的做法是使用排雷火箭,發射一排帶有爆破索的火箭彈飛躍雷區上空,然後引爆這些爆破索。通過劇烈的爆炸,就能清理出一條通道 來。

現代的炸彈引信幾乎都是電子化的。如果僅僅是電子引爆,問題當然不大,拆掉導線或者破壞電源都可以讓引信失能。但製造炸彈的人也會進行技術改進, 增加防拆功能。因此,對拆彈專家而言,要搞清楚所有的炸彈究竟是何種情況是不可能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法拆彈,現在比較常見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用液氮或者乾冰一類的東西噴射引信部位,使其迅速降溫,而在接近絕對零攝氏度的 情況下,大部分電子零件都會失效,這樣就可以忽略引信的防拆功能。

另一個與之相反的做法是用攝氏數千度的高溫火焰點射引信,將引信在不到1/10秒內徹底融化,這種辦法常見於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掃雷專家。相對於不 好儲存攜帶的乾冰而言,製造高溫火焰顯然更為容易。

     任務很危險

目前美軍大約有4000名拆彈專家。美軍提供的數據表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約50%的土製炸彈可以在爆炸前被拆彈專家清除。不過美軍拆彈技 術提高的同時,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抵抗組織也在進化。

僅在過去一年裡,阿富汗的路邊炸彈威力大幅度提高。2008年,約40%的簡易炸彈裝置炸藥重量超過25磅。2009年,增加到75%,其中相當 一部分重量超過100磅。炸彈技術也日趨複雜,使用多重觸發裝置,並故意設置二次爆炸炸彈,專門針對調查爆炸現場的拆彈專家。

不久前,一名塔利班指揮官在接受採訪時承認,他們曾接受過炸彈訓練,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學習如何使用二次爆炸裝置,目的就是希望在第一次爆炸發 生後,能炸死現場的炸彈專家。

    年薪可達數十萬美元

隨著路邊引爆炸彈致死事件的增加,拆彈專家們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變得炙手可熱。私人承包商甘願花大價錢招募他們,年薪輕易可以達到數十萬美元。不過 這種壓力巨大的危險工作並非適合所有人,拆彈專家們每天都冒著失去肢體和生命的危險。

毫無疑問,拆彈專家成為武裝分子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因此,拆彈專家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兵種。據統計,至少有64名拆彈專家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犧牲。 有統計發現,大多數拆彈專家並非是在拆彈時被炸彈直接炸死,而是在護送途中被路邊炸彈炸死的。

   美軍退役士兵講述巴格達的拆彈生活

   一場「貓與老鼠」的遊戲

退役華裔美軍士兵劉少華曾在巴格達服役很長時間,任務是排除地雷。劉少華說:「美軍專門負責排除炸彈的部門叫拆彈組,是排雷組的升級版。排除路邊 炸彈的工作與排除地雷性質相通,《危機倒數》裡的情節基本上是真屬的。」

在劉少華看來,拆彈就是一個貓與老鼠的遊戲,隨著「拆彈小組」的拆彈技術進步,炸彈製造者的技術也在進步。

     如何找彈?

  路面要乾淨拿照片對比

劉少華說,在遍地垃圾中識別路邊炸彈的邏輯非常簡單,「那些東西不該出現在這裡」。美軍的巡邏路線比較固定,對巡邏區都有照片備案,比如,一個家 禽市場,平時地面都是動物屍體,如果某一天突然多了一堆砂石,就非常可疑。

美軍一般都會要求巡邏區內的商戶定時清理垃圾,所以巡邏路面比較乾淨,一旦突然多了一堆垃圾,會立刻引起注意。

     如何排彈?

  先設防護圈再決定拆不拆

遇到以上兩種情況,根據標準程序,美軍通常先設立防護圈,然後拆彈專家進入場地。如果發現爆炸物,他們先偵測爆炸物類型,然後決定是拆除還是引 爆,工作完畢後清理現場。

伊拉克是一個由部族組成的社會,武裝人員對不少部族長老非常尊敬,政府有事經常也只能求助長老。劉少華說:「當地有些老人一般能知道何時、哪裡會 發生襲擊,因此在駐地附近與他們搞好關係很重要。」

     如何防彈?

   學會推敲攻擊者思路

另外,要學會推敲攻擊者的思路,瞭解什麼樣的地方、知道某個時段自己需要避免去什麼地方。最後要學會觀察自己平時出入較為頻繁地段的規律,「如果 一條路平時有很多人走,突然某一天只有一兩個人在觀望,你難道不會覺得奇怪嗎?」

另一名華裔士兵則沒有劉少華那麼幸運。2009年6月,在伊拉克服役的香港移民之子愛德蒙·羅在拆除一個路邊炸彈時,因炸彈爆炸被炸死。23歲的 愛德蒙·羅像他的移民父母一樣聰明和努力,著名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曾給他全額獎學金,但他拒絕了。

  動物中的拆彈部隊

  老鼠掃雷貓當保鏢

研究人員發現,老鼠在排雷方面有著無法比擬的天賦,特別是生活在莫三比克的非洲倉鼠嗅覺極其敏銳,身手比嗅探犬還迅捷,能夠準確定位地雷方位,因 而成為當地政府排雷工程的「功臣」。

據報道,一隻「探雷鼠」在30分鐘內至少可探測100平方米的雷區,而掃雷員在同樣面積裡探雷需要一天時間。這種「探雷鼠」嗅覺十分靈敏,雖然個 頭大,不過卻不會引爆地雷。

無獨有偶,哥倫比亞也在2008年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老鼠探雷部隊」,這群可嗅出爆炸物的老鼠在實驗室裡接受高度訓練,以探測分散在哥倫比亞的 殺傷性地雷。哥倫比亞是世界上地雷最多的國家。

有意思的是,哥倫比亞的首批老鼠探雷部隊,包括了14隻老鼠和3隻貓。據介紹,貓本身無法進行探雷活動,但是這批經過訓練的貓,可以保護這些探雷 老鼠免遭其他貓的襲擊。

   多種掃雷「工具」互為補充

探雷犬探測已成為一種最普遍的掃雷手段。據介紹,目前國際上已有25家以上的組織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探雷犬,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只要使用正確,探 雷犬探測比人工掃雷速度更快、更經濟。

此外,探雷犬還能探測低金屬含量地雷以及高金屬混合物地雷,如鐵道線上的地雷。目前許多國際掃雷組織採用綜合掃雷方法,如組合使用機械預掃雷、人 工掃雷及探雷犬探測,多種掃雷「工具」互為補充。在這種組合使用中,探雷犬使用是重要環節。

  裝甲推土機造價百萬美元

目前世界各國的拆彈部隊都陸續裝備了拆彈機器人,以盡可能減少拆彈專家的危險。據瞭解,最早的拆彈機器人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英軍的拆彈專 家們飽受愛爾蘭共和軍的炸彈襲擊,拆彈機器人應運而生。

拆彈小組可以通過遠距離遙控裝置操縱機器人,以達到減少人員傷亡的目的。全金屬構造的拆彈機器人,往往都配有一個攝影鏡頭,遠處的拆彈專家通過畫 面操縱機器人的手臂完成拆彈任務。

目前國外軍隊裝備的拆彈機器人,一般高約47公分,重量在3公斤左右。由於拆彈機器人的使用受到很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美英等國目前在阿富汗和 伊拉克戰場推廣使用裝甲推土機排爆。

美軍拆彈專家使用的高度防護裝甲車,被設計用於挖出埋在地下的炸彈或者障礙網,每輛裝甲車成本高達100萬美元。

美軍近年來從以色列訂製了一種重型裝甲推土機,有著全裝甲駕駛室和防彈玻璃,給發動機冷卻器、推土鏟的液壓缸和液壓管線等重要部件上加裝了裝甲。 它可以把設在大型路邊炸彈推到一邊,給後續部隊開闢出進擊道路。

 

今日新聞

http://www.nownews.com/2010/03/29/340-2585320.htm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全球拆彈部隊軍力大比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8 16:46:37  



  英國拆彈部隊:城市拆彈經驗豐富 

  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拆彈部隊出現在英軍。在二戰中表現突出的英國拆彈部隊,戰後繼續接受新的考驗。上世紀70年代前後,愛爾蘭共和軍頻頻在 英國本土安置炸彈,英國拆彈部隊在這種環境中迅速成長。 

  在不計其數的拆彈實戰之後,英國積累了豐富的城市拆彈經驗,在技術上也頗有突破。例如,為拆彈部隊配發特製的防爆服,以減少爆炸時的傷亡;對 於發現的炸彈,在搬運時放入特製的防爆鋼桶中,這些都是英國拆彈部隊的創舉。 

  英國國防部日前展示了一種高科技拆彈機器人“龍行者”,它可以放在背包中隨身攜帶。在操作者控制下,“龍行者”可以在各種複雜地形上移動,甚 至還能爬樓梯和開門。機器人身上安裝4個照相機,可以將圖像傳回給操作者。 

  以色列拆彈部隊:拆彈花樣百出 

  以色列建國之後,戰爭一直是家常便飯。巴勒斯坦抵抗組織頻頻使用路邊炸彈等爆炸裝置襲擊以色列目標,促使以色列建立起世界上最出色的拆彈部隊 之一。 

  無論在本土防範恐怖襲擊,還是在占領區對付巴勒斯坦民眾的抵抗,都離不開拆彈部隊。以色列在拆彈方面也有自己的狠招。比如,對於懷疑藏有炸彈 的房屋,他們會動用裝甲推土機直接把房子推倒,以免造成人員傷亡。 

 

以軍拆彈部隊在2006年的黎以衝突中,創造性使用了裝甲推土機,以其巨大的推土鏟清除了許多裝有200~500千克炸藥的簡易爆炸裝置。以軍在戰後報告 中,特別強調了裝甲推土機“是以軍有生力量幾無損失的關鍵”。也正是受到以軍的啟發,美軍也開始向以色列軍火商採購這種裝甲推土機。 

  美軍拆彈部隊:戰場實戰經驗最多 

  美國國內的環境要“安穩”一些,但他們在地球上四處派兵,駐軍面臨的極端抵抗也不少。遠的有越南戰爭,近的有從2003年就陷入的伊拉克泥 潭。前者是戰場上的交鋒,後者基本是徹頭徹尾的民間炸彈襲擊。可以說,正是伊拉克的長期僵局,讓美國拆彈部隊也有了更多露臉的機會。 

  美國人在拆彈技術上表現得特別“財大氣粗”。比如說,對於“子母雷”一類的連鎖爆炸物,美軍創造性地採用了大口徑步槍射擊排雷。再如,為了應 對伊拉克酷熱幹燥的天氣,美軍還給拆彈部隊配備了安裝在防爆服上的分體式空調。 

  西班牙拆彈部隊:知名度很高 

  西班牙的拆彈部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由於西班牙境內活躍著埃塔等巴斯克分離主義分子,他們經常安裝一些簡易爆炸裝置。特別是在上世紀 80-90年代,這種襲擊活動達到頂峰,西班牙的拆彈部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西班牙的國家警察、憲兵部隊和巴斯克自治區的警察部隊都有獨立的拆彈部隊。通常,涉及民事安全的爆炸裝置交給國家警察處理,剩下的則由憲兵部 隊和巴斯克警察處理。(來源:廣州日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7/2/9/101272969.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272969&mdate=032816463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解密美軍拆彈部隊:要麼是贏家要麼全部輸光

來源:外灘畫報
2010年03月23日14:34
《拆弹部队》剧照:詹姆斯的前任队长汤普森在拆除一枚炸弹。不久袭击者用无线电提前引爆,炸死了来不及撤离的汤普森
《拆彈部隊》劇照:詹姆斯的前任 隊長湯普森在拆除一枚炸彈。不久襲擊者用無線電提前引爆,炸死了來不及撤離的湯普森

《拆弹部队》剧照:主角威尔·詹姆斯中士在巴格达排爆时,顺着一根电线一拉,竟拖起7枚埋在沙地的炸弹
《拆彈部隊》劇照:主角威爾·詹 姆斯中士在巴格達排爆時,順著一根電線一拉,竟拖起7枚埋在沙地的炸彈

2006 年一男子在美国西雅图市区的联邦法院内扬言要引爆一枚手榴弹。他被制服后,警方派穿防爆衣的拆弹人员前去处理炸弹
2006 年一男子在美國西雅圖市區的聯邦法院內揚言要引爆一枚手榴彈。他被制服後,警方派穿防爆衣的拆彈人員前去處理炸彈

  解密現實中的美軍拆彈部隊--「幹我們這行,你要麼是贏家,要麼全部輸光」

 

  「幹這一行你必須很勇敢、很專業、很專注於任務。一個優秀拆彈兵的最大特點是:願意將自身置於危險中,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在心理素質上,你必須 能夠在很大壓力下作出決定,還必須有很好的判斷力,能夠在重壓下分析局勢,迅速選擇要採取的一系列行動。這些是EOD 技術兵的典型特點,但不適合所有的人—很多人做不到,或者不願意做。」

 

  文/ 洪立

 

  在7 月巴格達炙熱的陽光下,四輛灰綠色「悍馬」軍車魚貫駛出設在機場附近的美軍「勝利」大營,在擁擠的公路上竭力穿行。

  經過半小時的趕路、超越了無數輛慢吞吞的驢車之後,車隊在距阿布.格萊卜監獄大門不遠處停下。其中一輛車上下來三名士兵:美陸軍第717 拆彈連「狂亂」小隊隊長、參謀中士馬克.帕爾默,隊員克瑞斯.薩格中士和技術兵約恩.費拉羅。

  士兵們的眼睛注視著一百三四十米開外的馬路中央,那裡橫躺著一個白色、方形的可疑包裹。薩格和費拉羅從後車廂抬出一個不到1 米高的機器人放在地上,接著費拉羅坐到一個小顯示屏前,用遙控器操縱綽號叫「雨人」的機器人走向白色包袱。

  「雨人」頭插天線,只有一支細長「手臂」,用履帶走路。與此同時,分乘另三輛悍馬一同前來的12 名路易斯安納州國民警衛隊士兵,分左右兩邊扇形展開,阻止旁觀者靠近。

 

  隨軍記者的一次真實拆彈經歷

 

  隨軍記者諾亞.沙赫曼眼前看到的這一幕,幾乎就是今年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拆彈部隊》開場情景的翻版,只不過當時他根本不知道4 年後會有這部電影——那是在2005 年,儘管比影片編劇到美軍拆彈部隊蹲點晚了一年。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和電影不一樣了:費拉羅一邊盯著屏幕,一邊操縱「雨人」的蟹螯般鋼爪,扯開包裹外面的刺繡嬰兒毛毯。幾分鐘後,一樣東西掉 了出來。

  「我們發現了一條褲子!」費拉羅大叫,同時用操縱搖桿讓「雨人」扭了一個舞步。旁邊的戰友笑了。像這樣的虛驚當時天天都有,而且往往一天好幾 起。

  從一個垃圾堆跑來的兩隻瘦狗開始撕咬那條毯子,士兵們紛紛登上悍馬,準備離去。

  這時無線電突然傳來「臥倒!臥倒!」的厲聲警告。費拉羅透過風擋玻璃望去,在包袱下的車道中央,隱約露出一個被埋在土裡的砲彈,它通過電線和一 台無線對講機連接。那個包裹或許是巧合,或許就是用來吸引美軍走近的誘餌。

  薩格解開一條塑料導火索,小心地接上一根5 釐米長的金屬雷管,再輕輕插進由三塊長方形C-4 炸藥捆成的品字形炸藥包,最後塞進「雨人」的鋼爪中。

  記者沙赫曼這時注意到,不遠處一幢綠色宣禮尖塔傳來提醒禱告的鐘聲,一個牧童趕著羊群從他們的右側走過,空氣中瀰漫著糞便的臭味。

  「雨人」還沒走近炸彈就突然停住,它的獨臂垂了下來。「誰在用『紅色巫師』?」隊長帕爾默問身邊的士兵。

  「紅色巫師」是拆彈小組最倚重的設備之一——無線干擾器,用於防止敵人引爆炸彈。但如果幾台在附近同時使用,它們的信號可能互相抵銷,還會干擾 機器人遙控。

  費拉羅拿起遙控器,從悍馬的後座爬下來,走到接收較好的車後再試,「雨人」終於又活了過來。它走到炸彈的位置,將炸藥緩緩放下。

  費拉羅入伍時,本想當網站設計師,後來他發現自己玩Xbox 遊戲機的本領在拆彈部隊也能派上用場。站在他身後的帕爾默,邊看邊對這位部下的巧手讚不絕口。

  費拉羅讓「雨人」扯下對講機,接著便往回趕。半路上帕爾默迎上前,搶過對講機並大叫:「我們再過5 分鐘引爆!」等到頭頂天線像狗尾巴那樣搖個不停的「雨人」回到安全地帶,帕爾默跑到悍馬的另一側:「剩下一分鐘!全體隱蔽!」

  60 秒後,他高喊:「Fire in the hole!Fire in the hold!」(引爆了!引爆了!)話音未落,薩格扭轉並拉起引爆手柄,在場所有人同時感到胸口一震。一股煙雲升起處,原先的炸彈所在地凹進一個大坑。

  「如果說拆彈相當於軍隊中的救火,那麼在巴格達排爆就像在一座縱火狂的城市當消防員。」沙赫曼感嘆。

  為了5 年前的那次隨軍,他前後準備了數月,最終只跟隨「狂亂」小隊行動29 個小時,但那一天半不到的時間過得相當緊張刺激。

 

  「當時我最怵的是黑暗」

 

  與沙赫曼在拆彈部隊的「一日遊」式快速體驗不同,吉姆.奧尼爾對這一行再熟悉不過——當過18 年的拆彈兵,而且從此沒有離開過這個行當。

  奧尼爾是美國最著名的拆彈兵組織之一「EOD 紀念基金會」的理事長。EOD 是「拆彈」一詞的美軍術語簡稱,全名為「爆炸性彈藥處理」(ExplosiveOrdinance Disposal)。「我現在幾乎每天都與EOD 技術人員保持聯繫。」在接受《外灘畫報》電話採訪時,他告訴記者。

  去年8 月,奧尼爾專程去了一趟科威特和阿富汗,瞭解前方的最新動向。在阿富汗東部的賈拉拉巴德地區,他查看了相當數量的汽車炸彈,並曾與拆彈小隊一同外出執行任 務;「有些場合和你在電影裡看到的很像」。

  奧尼爾1955 年10 月出生在距邁阿密不遠的一個小鎮,18 歲那年參加美國海軍,先當了兩年救撈潛水員,1976 年進海軍拆彈學校,從此開始了他的EOD生涯,直到1994 年退役。

  美國海軍的拆彈部隊名氣不亞於陸軍同行。據軍方網站介紹,海軍EOD官兵約有1300 人。「陸軍的EOD 人員更多。海軍EOD 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不僅要潛水,也要傘降——包括在陸地和海上跳傘降落。」奧尼爾說。

  美海軍網站稱EOD 技術兵為「首批進入」的「精銳戰士」——要為後續作戰行動充當海陸空「清道伕」。自1996年「科爾」號驅逐艦在也門被炸、蒙受慘重傷亡後,美軍艦隊大多 配有EOD隨艦人員,進行碼頭炸彈排查,並隨時準備應對任何炸彈威脅。

  退伍前的奧尼爾指揮著一支拆彈小隊,軍銜為海軍三級准尉,手下有7 名士兵。這支小隊隸屬於美國海軍第二EOD 集群旗下的第六EOD 機動部隊。與電影主人公不同,他沒有一個像「爆破一號」那樣的呼號。

  1990 年海灣戰爭期間,奧尼爾被派遣到科威特前線,駐紮基地就在軍艦上。「我抵達那裡時,伊拉克軍隊已被逐出。當時我的主要任務,是在海灣中潛水,發現並排除水 雷。」他說。

  與電影中處境險惡、不時要提防狙擊手冷槍或當地民眾仇視、甚至要提槍上陣的陸軍拆彈部隊相比,奧尼爾承認他們當年的環境確實比較安全,「但現在 他們有更好的技術、更多的工具和資源」。

  「我們那一代EOD 技術兵和現在這一代的主要區別是工作量。我服現役時,節奏沒有現在這一代那麼緊張。在我們的整個服役生涯中,能處理幾個IED 就算很不錯了;而現在這代人一天要處理3 個。」

  IED 是「簡易爆炸裝置」(ImprovisedExplosive Device)的縮寫,它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美軍士兵的第一大殺手。

  不過,海軍EOD 也要面對陸軍同行體會不到的獨特危險。奧尼爾坦言,駐紮海灣時,自己最害怕的東西是黑暗:「我們在波斯灣排雷時,由於水雷都沉到海底,深度通常在十幾米到 30 米之間,那裡幾乎漆黑一團。你只知道水雷的大致模樣,不知道它們到底在哪兒;尋找的過程很危險,很嚇人。一旦你找到之後,一切只能靠摸索,而有些水雷非常 敏感。」

  伊拉克人在海灣布設的水雷主要分磁性水雷和聲感水雷兩種,大多沿著從海上鑽井平台延伸出來的輸油管道布設,因此只能拆除,不能引爆,否則原油會 傾洩進整個海灣。

  奧尼爾估算了一下,自己拆過的炸彈數量總共在45 個左右,其中多數是水雷,也有一些IED。他從未受過傷,「因為我技術好,運氣也不錯。」

  「其實在排爆時,一個炸彈和50 個炸彈一樣危險,因為你一次只能拆一個。幹我們這一行,你要麼是贏家,要麼全部輸光。」奧尼爾指出。

 

  對話美國海軍拆彈老兵吉姆.奧尼爾--「勇氣是拆彈兵的第一要素」

 

  「對我的職業,家人有一點害怕,但他們有信心我能夠幹好工作,相信我們受的是最好的訓練。我們EOD人員大多數也很成功,傷亡率不高,多數人都 能平安回家。」

 

  B=《外灘畫報》

  O= 吉姆.奧尼爾(Jim O'Neil)

 

  B:你接觸過IED(簡易爆炸裝置)嗎?

  O:接觸過。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地點不在中東,而是1980 年代初的佛羅里達:1981 年,佛州勞德代爾堡一家銀行接到一個電話,一男子稱自己在銀行裡放了炸彈,以此勒索錢款。接到警方求援後,我們趕往銀行排爆。當時我們還沒有機器人。接近 炸彈後,我發現它的構造比較簡單——當時的IED 大多如此,但危險還是擺在那兒,我感到相當緊張。最後我們把炸彈運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引爆。

  B:你在阿富汗前線看到的IED 是什麼樣的?

  O:它們通常改裝自蘇聯佔領時代遺留下來的彈藥。製造者使用他們能找到的任何砲彈或炸彈,取下引信,裝上雷管和觸發裝置,就變成一枚IED;還 有很多是用土製炸藥造的。這些IED 很危險,很有挑戰性。要發現、排除它們,同時又保住自己的性命,EOD 人員的壓力很大。

  B:什麼樣的人才能當拆彈兵?

  O:我們都非常、非常聰明(笑)。幹這一行必須很勇敢、很專業、很專注於任務。一個優秀EOD 技術兵的最大特點是:願意將自身置於危險中,以挽救他人的生命。

  B:美軍拆彈學校招生有什麼規定?

  O:你不需要有多少特定資歷,只需會一些數學,科學常識比普通人好一點就行。但在心理素質上,你必須能夠在很大壓力下作出決定,還必須有很好的 判斷力,能夠在重壓下分析局勢,迅速選擇要採取的一系列行動。這些是EOD 技術兵的典型特點,但不適合所有的人——很多人做不到,或者不願意做。

  B:培訓期有多久?

  O:EOD 學校的培訓期為9 個月,再培訓則一直在進行。EOD 小隊一有時間不是培訓,就是維護裝備。他們每次上前線的期限在半年到一年之間,具體取決於所在兵種。

  B:最好的排爆方式是什麼?

  O:慢慢地做。這完全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炸彈的安放位置;每個炸彈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最好的辦法還是使用機器人或其他設備。

  B:一支EOD 小隊通常有幾個士兵?如何作業?

  O:一般由3 至7人組成。我們在接報後出發,在抵達現場前,每個人負責的角色都已經確定;抵達後則按不同的標準操作流程行動,例如使用什麼設備、如何排爆等等。大部分 都是在出門前就預先計劃好了,但也需要因情而異。

  B:每支小隊有哪些拆彈設備?

  O:每支EOD 小隊都有一個機器人,還有防爆服——這是兩件最重要的裝備。機器人是電池驅動的。無線電干擾器不是每個小隊都有;武器也不是每一次都要攜帶。

  B:你幹這一行,家人怎麼看?

  O:對我的職業,家人有一點害怕,但他們有信心我能夠幹好工作,相信我們受的是最好的訓練。我們EOD 人員大多數也很成功,傷亡率不高,多數人都能平安回家。儘管去年我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總共損失了16 名EOD 人員,但傷亡率仍比戰鬥部隊低得多——相對於我們的工作量而言。由於我們都精於業務,因此家人會感到比較放心。

  B:你做過惡夢嗎——比如拆彈一半時間來不及,或者剪錯了電線?

  O:沒有,我也沒聽說過哪個同行做過。大家幹這一行都是出於自願。多數人回家時,都不會再多想工作。

  B:電影《拆彈部隊》獲得今年的奧斯卡獎,你給它打幾分?

  O:我喜歡這部電影,覺得它很有娛樂性。我對它的評分是7 分。

  B:電影的哪些地方最讓你喜歡?

  O:我喜歡它描述EOD 技術人員勇氣的方式,它也讓這一職業受到了極大關注,為此我個人很感激它。以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EOD 的存在。人們應該知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願意每天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

  B:你最不喜歡的是哪一幕?

  O:我不喜歡的是影片將某些EOD人員,例如主角詹姆斯描繪得無紀律而且不專業。我感覺最不真實的一幕,是在小隊長詹姆斯扔下對講耳機、成功冒 險排爆之後,隊友在車邊重重打他一拳的情景。這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

  B:電影也招來了不少爭議。包括老兵在內的一些人批評說,有很多情節不真實,比如主角在一次排爆中,索性脫掉防爆服,並自言自語說:「如果我要 死,那就要死得舒舒服服。」

  O:正如我所說,這只是部電影,不是教學培訓片。如果好萊塢拍一部從頭到尾都在講一個總是穿防爆服的傢伙的兩小時電影,你就會讓所有觀眾都睡 著。我曾在佛羅里達、弗吉尼亞州和華盛頓特區等地與數以百計的EOD 技術兵一起看這部電影,我們都很喜歡。自電影上映後,我們基金會接到的電話和捐款數量都上升了。

  《拆彈部隊》將一年多發生的故事,濃縮成兩個小時,每一刻都非常緊張。主角的個性是我認識的十多個EOD 技術兵的集合,但我們不會像他那樣莽撞。有些批評者實在太挑剔了,《巴頓將軍》、《野戰排》、《全金屬外殼》、《壯志凌雲》或《現代啟示錄》等優秀戰爭 片,沒有一部經得起那樣的吹毛求疵。

 

http://news.sohu.com/20100323/n27103517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