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影響現代中國?

2010年04月16日經濟觀察報

1959年,正值重估中國歷史成為一種時代潮流,芮沃壽把他在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與聯合神學院所作的6次演講,結集成書,遂成這本迄今仍為美國 大學瞭解中國佛教的必讀之書——《中國歷史上的佛教》。

 

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從漢代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說起,一直講到它在 「近代西方力量的衝擊下中國傳統文明粉碎」語境下的挑戰,行文高度概括,顯示出作者對中國佛教史敏銳的宏觀把握能力。

 

芮沃壽與費正清同為美國漢學研究奠基人,專攻佛教及隋唐史。1951年,他與費正清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思想研究會,擔任主席。他還長期出任中華文明研 究委員會會長。他和妻子芮瑪麗,是對現在風頭無二的史景遷影響最大的漢學啟蒙老師。

 

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國的社會基礎是什麼?芮沃壽認為,當漢代制度秩序開始崩潰乃至垮台時,與該制度交織在一起的儒學也衰落了,一個根基已經動搖、撕裂 的社會,成為異域的思想和制度得以植入的極有希望的溫床。經過一段時期的準備,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南北方都贏得了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和保護,傳播到全社會 的各個領域,「普世性的佛教起到了彌補社會裂痕的作用,為信徒提供精神支持。」

 

而隋唐則是佛教發展的黃金時代。最高統治者大力支持佛教,佛教寺院遍及全國,佛教全面而成功地在整個中國建立起來,中國接過了佛教思想發展的接力 棒,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流派將佛教思想中國化推向高峰。但自宋代以後,高漲的新儒學運動不知不覺挪 用了佛教思想中的元素,而佛教本身則漸趨衰落,迨至民國革命潮湧,則教義更為不彰。

 

芮沃壽對佛教在中國興衰史的梳理頗具洞見,但細節處並非沒有可商榷之處。譬如他在第四章「獨立成長時期」說,大乘佛教的教義有三個時期說(正法、像 法、末法),「到了末期宗教會消失,一旦人類進入這個有特殊跡象的末法時期,就沒有政府值得信徒的尊敬和忠誠」。芮沃壽認為,這個教義極有可能被煽動者或 謀求篡位者利用。但事實是,佛教從來沒有說過末法時期不應尊敬和對政府忠誠,這個溫和的信仰體系,從來不鼓動暴力造反。一萬年時長的末法時期結束後,佛教 將消失,但不意味著其他宗教也不會存在。至於佛教裡所謂的彌勒佛降生,是在數億年之後的事情了。

這其實也為佛教在近代所遭遇的另一種詰難提供了答案。在這本書的結尾,芮沃壽指出,使佛教在現代中國的復興 夭折的缺陷是它不關心政治的特性,「在眼盯著西方宗教的獨立、尚武的現代中國人看來,這顯得不合時宜。」的確,在武裝殖民和革命的年代,尚武精神受到推 崇,隨遇而安並在不同政體下用慈悲精神影響社會的佛教,難免政治不正確;但如果從更長時段看,這種不介入政治的特性未嘗不是世間之福。佛教的歷史上,沒有 其他宗教出於理念的血腥征戰歷史,即為明證。

 

包括在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基督教長老教會參與甚大,直至現在仍是民進黨的鐵桿粉絲,其經常性的立場大於是非的行動取向,實堪詬病。反倒是與政 治保持距離的佛教,在社會領域的深耕更能展現成績,如慈濟佛教功德會,已是揚名國際的華人之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所要警惕的反而是那些對政治過於熱衷的 佛教徒。

 

雖然深知歷史不會自我重複,故人類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芮沃壽在這本書的結尾,仍希望通過正確理解中國應對佛教傳播的長期努力,來 「解釋那個文明在當代的形成,並且顯示它會如何回應眼前以及將來面臨的挑戰」。距芮沃壽撰寫本書已有半個世紀,主流思潮朝三暮四,變化令人目不暇給。雖然 每個時代領思潮之先者都有自己的確信,但後世總能從其背影覷見幼稚、莽撞與自大。佛教當然也要隨其時代而變,但隨緣中應有不變的堅持,不盲目與時代的浪潮 起舞,才庶幾可免百年後之譏。

 

而經過「文革」的大陸,佛教的重建尚需時日。偏居東南一島的台灣,佛教蔚然已成社會淨化之中堅,其發展軌跡,頗多可供借鑑者。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鳳凰網財經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xzsuibi/20100416/2063852.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