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價值觀 引發8大負面效應2010/3/5【本報台北訊】電影「艋舺」引發教育界討論,許多家長及老師擔心會帶壞小孩。教育團體「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發言人潘莉華說,該片可能有八大負面效應,尤其是錯誤價值觀。品盟強調,並不反對大家看「艋舺」,但呼籲學校和家長與其擔心,不如主動陪青少年討論「艋舺」內容,指引正確觀念。「艋舺」上映以來,品盟辦公室電話響不停,部分家長和學校老師打電話反映該片內容充斥負面學習,容易誤導青少年,希望教育團體防止影片的負面效應繼續擴大。

 

「品盟」歸納「艋舺」可能產生八大負面學習效應,包括:演員不停說髒話,擔心出現像過去「台灣霹靂火」那種「一支番仔火」的模仿效應。

 

片中強調幫派文化,也讓家長擔心會誘使青少年加入幫派。暴力及殘忍的畫面,如剁手指,也讓人怵目驚心,主角狎妓或蹺課等不良示範,以及錯誤價值觀詮釋,「意義是三小?拎盃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啦!」

 

潘莉華說,電影過分強調幫派份子的「義氣」,為「義氣」而犯法、殺人、犧牲自己,是不正確的價值觀。

 

片中主角趙又廷飾演的「蚊子」,為了替廟口幫老大報仇而去殺人,這也是錯誤的詮釋「感恩」。潘莉華指出,「有恩必報」是好的價值觀,但若為了報「黑社會老大」的恩而去犯法或殺人,絕對是錯誤的。

 

潘莉華說,很多老師也擔心片中的內容會誘導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做出違反社會、違反校規及違反法律的事情。

 

品盟呼籲高中、國中及國小高年級校長、老師和家長,和學生、子女一起觀看「艋舺」片,並討論其中容易誤導人的價值觀。

 

教部:負面內容是教材

 

對於家長及老師擔心電影「艋舺」造成青少年錯誤模仿,教育部訓委會常委羅清水說,教育部立場「支持國片」,電影若有負面內容,也是一種教育題材,建議家長和老師跟孩子討論,釐清正確價值觀。

 

 

艋舺八大負面效應

 

1. 演員不停說髒話,青少年可能模仿。

 

2. 強調幫派文化,會誘使青少年加入幫派。

 

3. 過於暴力及殘忍(如剁手指),青少年可能模仿。

 

4. 不良示範,如「狎妓」或蹺課等。

 

5. 錯誤的價值觀詮釋。例如:為「義氣」去犯法、殺人、犧牲自己。

 

6. 錯誤的詮釋「感恩」。為了報「黑社會老大」的恩而去犯法或殺人。

 

7. 會讓憶起舊情懷者感動而推薦此片,更會促成青少年模仿。

 

8. 黑社會吸收中輟生或在校生入幫,擔心促成校園染黑。

 

 

 

資料提供/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

 

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706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