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成勵弒師是在轉嫁失戀的痛苦


09-04-16 15:35:12 華媒網


「老師應當為人師表,老師有這種不軌的行為,而學校又不處理,只能殺一儆百來解決問題。」

前不久,中國政法大學大四學生付成勵在接受司法機關詢問時親口說出了殺死同校老師程春明的動機。


這一慘劇發生在10月28日18時40分左右,當時程春明正準備面對19名學生講課,被徑直走來的素不相識的付成勵一菜刀砍在脖子上,當即死去。付成勵則在砍死老師後鎮定報警,並一直坐在教室裡等待警察的到來。


慘劇發生後,輿論紛紛猜測這是情殺,稱付成勵的前女友陳某和風流倜儻的程春明有過性關係,終招致殺身之禍。對此,政法大學校方曾給予否認,但付成勵的說辭無疑確認了這一猜測。


據報導,付成勵交代說,殺程春明的動機有兩個:報復和「殺一儆百」。所謂報復,付成勵解釋說:「程春明在自己和女朋友之間留下了太多的陰影,分手這個事情和程春明有很大的關係。」


至於「殺一儆百」,付成勵說:「程春明和這個女孩在一起的時候已經是已婚男人……他不配稱為老師,根本不為人師表。」並且,「以前有學生向學校告發過類似的事情,但學校不管,沒有用。」


依照其「殺一儆百」的說法,付成勵儼然是替天行道者。他的這一形象也得到了網友們的認可,在天涯論壇、百度、新浪網、網易和搜狐等眾多網站上,我看到,網友們幾乎一邊倒地表達了對付成勵的同情乃至支持。


然而,這是真的嗎?付成勵這樣做,有沒有更深層的心理原因呢?


要回答這一問題,就需深入地去審視付成勵、陳某和程春明的這一實際上並不算錯綜複雜的關係,尤其需要深入地去分析付成勵的成立歷程。


監獄中的付成勵。

綜合各媒體的詳細報導,付成勵、陳某和程春明之間的故事脈絡如下:


2003年,陳某成為政法大學一年級學生,並與留法回來的法哲學教授程春明有了為期約一年的戀愛關係。


作為留法教授,程春明才華橫溢,個性突出,喜歡穿紅格子西褲,戴顏色鮮豔的領帶,喜歡作詩和吟詩,常有驚人的獨特言論,好激動地爭辯。並且,他與陳某戀愛期間,確已是已婚男人,但感情已陷入危機,最終這段婚姻與2006年結束。


2007年4月,正在讀大三的付成勵與已是研究生的陳某相識。7月,付成勵生日的時候,陳某從政法大學海淀區校區去昌平校區給付成勵祝賀生日,讓付成勵深為感動。


8月,兩人確定戀愛關係。隨後在去北戴河旅遊時,陳某向付成勵透露,她以前和別人有過性關係,當付成勵追問這個人是誰時,她承認說是程春明。


這一消息刺傷了付成勵,但他說,這並未影響到陳某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他認為她也是受害者,並認為陳某告訴他這麼隱秘的事情,是信任她。所以,他要為她負責。從此以後,他對履臣穎兜睾謾?/P>

10月國慶節期間,付成勵帶陳某回天津見父母,對父母明確說,這就是他要娶的女孩。


然而,付成勵越熱烈越投入,陳某卻越冷淡越疏離。2008年初,她向付成勵提出分手。2008年7月,兩人正式分手。陳某兩次提出分手時,付成勵都威脅說要殺掉程春明。


2008年10月28日,付成勵殺掉程春明。

以 上這一故事的脈絡,是付成勵的好朋友李樂(化名)透露的。此前,有傳言說,陳某之所以和程春明有性關係,是程春明借陳某考研之機「潛規則」了陳某。但陳某 讀的並非是程春明的研究生,而李樂的說法更是否定了「潛規則」的陰謀論。與其說是陰謀論,更不如說是1965年出生的程春明吸引了大一女生陳某,這是一場 自由戀愛,儘管它有著婚外情和師生戀的色彩。


非常值得關注的是,李樂多次講到,她覺得付成勵和陳某的戀愛與其他的戀愛不同,甚至都不像是戀愛。


最初,付成勵說他戀愛了,而給李樂出示的證據是,陳某給他發短信說「想弟弟了」。對此,李樂警告他說,可能陳某就是將你當弟弟看而已,付成勵則反駁說,陳某曾親過他的臉一下。


一次,付成勵帶李樂這位最好的朋友去海淀校區,說是要去見他的女友,但到了陳某的樓下後,陳某卻說「累了,不想下來」。


此外,付成勵還向李樂透露,他和陳某通過QQ聊天時,總是他一個勁不停地說,等他不說話了,陳某就說早點休息吧,並發來一個笑臉作為結束。


當陳某將她和程春明的事情告訴付成勵後,付成勵對李樂說,「必須肩負起責任,一定要娶她」,這個邏輯讓李樂感到崩潰,她警告說,對方未必需要他承擔責任,但付成勵說「不承擔責任就不算個男人」。


從 付成勵的傾訴中,李樂還發現,自從說出「那件事後」,付成勵是越來越熱心,陳某越來越冷淡。付成勵說,他對陳某越好,陳某越有壓力,屢次提出分手,說自己 配不上付成勵。因此,李樂警告說,你的關心常常用力過猛,有時候別人會受不了。可付成勵不這麼想,他認為,陳某已受過很大傷害,假如他對她不好,就會讓她 覺得被嫌棄,所以他應該更用心。


從李樂的這些描述中,令我想起了我在北京讀書時認識的一個朋友。他當時近40歲,事業有成,而且極好開玩笑,別人和他在一起,總會被他逗得前仰後合。然而,他向我透露,他竟然一次戀愛都沒談成過,女人一開始很容易被他吸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無一例外會後退。


這是為什麼呢?一開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看上去應該屬於鑽石王老五啊,如果說事業有成是女人選擇配偶的重要硬件,幽默則是女人選擇配偶的重要軟件,這些他都有啊。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道德君子,為人很好很可靠。為什麼就沒有女人喜歡他呢?


後 來,我細細地體會我和他交往的感覺,找到了答案。我感覺,他周圍好像有幾道厚厚的牆,事業有成是一堵牆,幽默也是一堵牆,好更是一堵牆,而真實的他好像觸 摸不到。別人穿不透這些牆,同時厭煩和這些牆打交道,而他則躲在這些牆的背後,不斷地在抱怨,為什麼我這麼好的男人你們還不滿意?


當然,以上這一段,我說的是親密關係。他不過是交不到女友而已,他的一般意義上的朋友,那是多得不得了。

付 成勵和我這個朋友頗有相似之處。校方一開始發佈消息說,付成勵是一個內向的男生,但他的同學和好友們紛紛稱,他一點都不內向。多個媒體均稱,在談到付成勵 時,認識他的同學們最常用的詞彙是「真誠、熱情、直率、簡單、一根筋」。作為學校社團聯合會(簡稱「社聯」)公共部的前部長,付成勵非常積極和開朗,並非 常擅長從社會上為社聯拉贊助。


同宿舍的同學則稱,付成勵包攬了宿舍裡所有打掃衛生和打開水的活,而且班上只要有同學生病,陪床的就一定是他。一次,一同學半夜被送進醫院,付成勵知道後,宿舍樓的大門已 鎖,結果他從三樓翻窗戶感到醫院,那同學早上5時醒來看到付成勵趴在床邊,一米八的大男孩被感動得哭成淚人。李樂也得到過類似的照顧,而她說給母親時,母 親感嘆:「怎麼還會有這麼熱心的人。」


付成勵的這些素質為他贏得了廣泛的好人緣,據朋友說,一次跟付成勵路過校園,他和別人打招呼的手幾乎就沒有落下過。


不過,付成勵的這些素質並不等同於高情商。7月~9月,付成勵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實習,其上司回憶說,付成勵給他的感覺是「不太懂事……看人的眼神直勾勾的,很愣很愣」。李樂說,付成勵的確如此,他儘管熱情,但不能敏銳察覺朋友們的心事。


情商可以說是人際關係中的影響力,熱情可以帶來一定的影響力,但相比起熱情來,人際關係中的覺察力更為重要,一個情商高的人,會敏銳地捕捉到別人的心思變化,而可以和對方很好地互動,最終可以建立良好的關係。

不過,要敏銳地覺察別人的心思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尊重自己的內心,但這一點恰恰是付成勵的欠缺。

被稱為「香港開心果」的肥姐沈殿霞去世後,我寫過一篇文章《越快樂,越悲傷》,指出那些看起來最快樂的,其內心常常是最悲傷的。


這 一點,在付成勵的身上可以清晰看到。李樂說,一次她突發奇想給付成勵打電話,電話接通後,付成勵的聲音聽起來怪怪的,並說自己在14樓,那是昌平校區最高 的一層樓。李樂很擔心,勸付成勵下來,而付成勵下來後,先露出的依然是招牌式的笑容,接著沉默了一會兒說「今天你算是救了我一命」。招牌式的笑容和自殺傾 向同時出現,這是典型的「越快樂,越悲傷」了。


這種外在的快樂和內在的痛苦的分裂,不僅體現在付成勵身上,在他家人身上也能看到。付成勵被 抓後,他的父母來到學校,令付成勵的同學痛心的是,他媽媽一直微笑著對他們說,要好好學習。國內知名作家兼心理醫生畢淑敏在其新作中寫道,她最害怕的是在 諮詢室中看到來訪者的這種微笑,就是因為她體會到了這種微笑背後的分裂。


這種微笑中還藏著一個常見的邏輯:快樂是好的,所以要快樂;悲傷是不好的,所以不要悲傷。有些人會將這種邏輯蔓延到生命的每一個角落,也即,在任何時候,我都只要好的,而不要不好的。

我那個40餘歲的朋友和付成勵,可能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堅持在任何時候都表現出所謂好的一面。一般情形下,這沒有什麼問題,但極端情形下,他們的表現就會和內心出現徹底的分裂,這時,如果你看到他表現出A,就要明白,他們的內心真相是-A。


譬如,當付成勵聽女友說,她和程春明有過性關係時,這對於一個年僅21歲的男孩而言,是一個極端時刻,而他在這種極端時刻的外在表現,和內心的真相就是一種極端的分裂。


他對李樂說,他不在乎這件事,但真相是,他極其在乎這件事。否則,就不至於後來他每次和陳某發生爭執,都是因為這一件事。

尤其關鍵的是,分裂的心理機制會導致一個問題:我表現A,而將-A壓抑下去,但-A並未消失,而且它常常會被投射到最親近的人身上。例如肥姐,她至死似乎都非常快樂,但她的女兒看上去卻顯得相當憂鬱,在我看來,這是女兒在承擔媽媽投射過來的抑鬱。


付成勵說,他不在乎這件事,他不會因此責怪陳某。然而,陳某自己的感受是,她非常內疚,非常自責,她覺得自己配不上付成勵,所以,她想逃離這個關係。


這可以說,付成勵意識上的A是「我不在乎,我不責怪你」,但-A是「我很在乎,我責怪你」,而陳某切實地體會到了-A的一面。


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陳某吐露心事後,付成勵表現得越來越熱心,而陳某表現得越來越冷淡,因為她承受不了付成勵投射過來的東西。


概 括而言,可以說,付成勵追求做一個拯救者,那麼,拯救者總需要被拯救對象。付成勵翻下3樓的窗戶去醫院守護得病的同學,這個同學就是他的被拯救對象。這樣 的事情儘管感人,然而,這未必是這位同學的真實需要。當這樣的事情只有一兩次的時候,這位同學會被很深的感動,但假若付成勵一而再再而三地這樣做,他的付 出就會是不能承受的重量。


或許,這就是陳某的感受,付成勵不斷做出「我要拯救你」的努力,但每次付成勵這樣做,可能都會讓陳某感受到一個信號「你是需要我拯救的弱者(或罪人)」。相信沒有誰願意總是承受這種信息,更何況,可能在陳某看來,她與程春明的關係並不是什麼罪惡。


付成勵的弒師行為在各個論壇上獲得了廣泛的同情乃至支持,因為程春明與陳某的親密關係,不僅是婚外戀,也是師生戀。此外,很多網友紛紛猜測陳某曾被程春明「潛規則」,但李樂提供的資料無疑否定了這種猜測。


尤其關鍵的一點是,目前我看到的所有媒體的報導中,只能看到付成勵對程春明的仇恨,卻看不到陳某對程春明的仇恨。這顯示,付成勵的「報復」行為只是從他自己出發的,而不是替陳某行事。


甚 至,陳某先後喜歡程春明和付成勵,很可能的一個原因是,付成勵和程春明有相似之處。程春明的朋友、政法大學法學院法理研究所所長舒國瀅教授描繪說,程春明 給他的第一印象是「率直、活潑、充滿熱情」,而程春明的同事則認為,程春明是一個愛較真的人,辯論起來容易激動。這和同學與好友形容付成勵時所用的詞彙 「真誠、熱情、直率、簡單、一根筋」何其相似。並且,和付成勵一樣,熟悉程春明的老師和學生都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


很可能,他們最不同的是,付成勵非常傳統,一心要為女性負責,而且與陳某並沒有性關係;而有法派風格的程春明貌似風流,先與一韓國女子結婚,並在此期間與陳某發生婚外情,2006年與韓國前妻離婚後,又與一名政法大學畢業的女學生結婚。


不過,在諸多報導中,看不到程春明其他的風流事,而在舒國瀅教授的描述中,程春明對韓國前妻做了儘可能的補償,他並不像諸多網友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專門喜歡引誘女學生的「叫獸」。


這一悲劇的核心是付成勵殺死了程春明,那麼,要理解付成勵的動機,關鍵就是,付成勵是如何對程春明動了殺機。在這一點上,當事人在司法機關前的言論未必成立,因這一般都是意識層面的事情,而這一殺機最初浮現的時候,是最容易找到更深層的原因的。


付成勵對記者說,2008年初和7月份,他與陳某有過兩次大吵,原因都是陳某提出了分手,並於7月份正式分手。

兩次提出分手,陳某都沒說明確的理由,而付成勵先是認為,這是因為程春明,並在陳某第二次提出分手時,明確宣稱:「你是想把我逼死啊,但是我告訴你,我就是死,我也要先把程春明殺了。」


從這一威脅中,實在難以看出,付成勵要殺程春明,是為了陳某,倒更像是他在嫉妒陳某的心仍在程春明那邊。

陳某阻止了衝動的付成勵,告訴他說,她當年離開程春明的原因是自己不再愛程春明了。但陳某的這一說法並未化解付成勵對程春明的憎恨,這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付成勵對記者說,他認為,陳某之所以和自己分手,是因為程春明在自己和女朋友之間留下了太多的陰影。

依照付成勵的這些說法,他認為,程春明應該為他的失戀負責。然而,由李樂提到的那些故事可以看到,付成勵和陳某的戀愛甚至都不像戀愛,陳某自始至終都沒有很深的投入。李樂還說,令付成勵最困擾的是,他不知道應該怎麼對待他女朋友,對方才肯接受他。


這就是說,起碼在面對李樂的時候,付成勵知道,是他不知道怎麼讓陳某接受他,而不是程春明讓陳某不能接受他。

親 密關係的結束,常常是對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的最大否定,這會讓很多難以承受,付成勵也曾對記者說:「如果要分手,生活就沒有任何意義。」這種否定發生後,很 多人不能承受,而容易將由此帶來的無能感轉嫁給別人。本來,失戀是在對自己說「你不行」,而轉嫁給別人,則是在說「他不行」,這樣心裡就好受多了。


一位評論家說,程春明是在替別人受過。他的意思是說,現在「叫獸」屢見不鮮,導致了公眾的憤怒情緒,而當程春明與女學生談戀愛的事情曝光後,這些憤怒情緒一下子轉移到了程春明身上。


在 我看來,他豈止是在替這些「叫獸」受過,他更主要的,是在替付成勵受過。失戀徹底摧毀了付成勵的價值感,而付成勵則以摧毀情敵的方式,轉嫁了他的心理上的 痛苦。付成勵自首但並不後悔,這不難理解,因為帶著替天行道的感覺去死,和帶著「生活沒有任何意義」的感覺而生相比,要舒服多了,儘管這是幻覺。


分析到這裡,可以看到,真正重要的問題不是師生戀,不是三角戀,而是付成勵的承受失戀的能力為何如此脆弱。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解答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像付成勵這樣的好人不容易吸引女性。

親密關係是什麼?重要的是「親密」二字,即兩個人能建立心心相印的心連心的感覺,而要做到這一點,真誠遠勝於「好」與奉獻。


真誠就是,坦誠地面對自己,接納自己的所有體驗,無論是正性的還是負性的,並將其拿出來與關係的另一方交流和溝通。假若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他也就能比較敏銳和寬容地覺察到別人的體驗,從而可以做到理解和接納別人。


這顯然是付成勵嚴重欠缺的,儘管他看上去很喜歡交際,但他的關係敏銳度是相當差的。李樂說,大家都知道是領導不喜歡付成勵而免除了他的社聯公關部部長的職位,但付成勵好像一點都不知道而仍然和領導套近乎。她還說,付成勵關心別人時常常熱情過度,讓對方有受不了的感覺。


相比起關係敏銳度來,奉獻就是一個很簡單的辦法了。因為一般的奉獻者有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已對你這麼好了,難道你還不接納我嗎?!


在 關係剛建立的時候,奉獻者很容易打動別人,譬如付成勵的不尋常的奉獻就為他贏得了口碑。然而,隨著關係的進展,奉獻者的魅力會越來越低,最後會成為阻礙關 係進展的重要障礙。因為,奉獻者會讓對方有虧欠感,當奉獻者只奉獻不索取,或者不給對方付出的機會時,對方的虧欠感就會日積月累成不能承受的重量。最終, 對方會生出逃離的努力。


我想,這應該是陳某離開付成勵的關鍵原因。如果付成勵願意自省的話,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會明白,原來他引以為傲的奉獻的邏輯,只適用於一般的人際關係上,而在親密關係上,便會令他碰壁。所以,他最應該做的,是修改自己的奉獻者的邏輯。


但可惜的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理機制都是,越到危險的時候,對自己那一套邏輯就會越執著。


美 國一位億萬富翁的妻子約斯萊尼發現丈夫亞歷克有一個情人,為了挽回丈夫的心,她決定把自己的臉整容成貓臉的樣子,因為亞歷克喜歡貓。當丈夫第一次看到她的 「貓臉」時,嚇得報警,此後則更加疏遠約斯萊尼。對此,約斯萊尼認為,丈夫之所以沒回心轉意,是因為她的臉還不像貓臉,於是接下來做了一系列的整容手術, 總共花了320萬美元,而丈夫最終與她離婚。


這個故事典型地說明,人們在所謂的愛情中常常是何等地孤獨,一個人以為用某種方式拼盡他的全力就是愛,但對方卻接受不了這一方式,並將這一點告訴這個人,但這個人卻以為,對方之所以不能接受自己,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努力,於是對那一方是更加執著。

這也是付成勵的故事,陳某告訴過他,說他的熱情令她內疚,而李樂也勸他降溫,但他卻堅持說,他應該對陳某更好。結果,他對陳某「越好」,陳某想離開他的決心就越大。


最 終,當陳某徹底離開他時,這意味著,付成勵的奉獻者的邏輯徹底被否定了,但他不願意面對這個事實。相反,他為自己開脫,當陳某提出分手時,他立即認為他不 必為分手負責,而程春明那個男人應該為他們的分手負責。這意思是說,我的奉獻者的邏輯沒有問題,是那個風流的男人導致了這個問題。


簡而言之,他是在說,你否定我這個男人,我就否定那個男人。付成勵用這種方式,逃避了內心的痛苦,但卻導致了至少三個家庭的痛苦。網友們對他的讚許彷彿是一個祭壇,但在這三個家庭的痛苦面前,那無數的同情和支持不過是虛無的幻覺罷了。


http://www.ccvic.com/news/zixun/shehui/guancha/2009/416/4161535172G322IJEI8568I0E.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