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宣流

學習舍利弗待人處事的風範

文/釋覺明(第十屆)

舍 利弗雖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也以他過人的智慧聞名,經中也處處提到他的名字,因此大家對這個名字肯定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對於舍利弗本生故事卻不曾多 聞,除了在《十大弟子傳》裡,看到他的處事風範之外,其他的經典也鮮少提到。在我腦海中,舍利弗給我的印象不怎樣地好,這是因為佛陀在世時,舍利弗曾率領 大眾到村莊化緣乞食,由於食物分配的問題,使得羅?羅每次都得不到好的食物,造成原已是體弱的他,更顯得無精打采。佛陀知道後就指責「舍利弗食不淨食」, 此時舍利佛聽到後便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亦說「覆罪妄念人,無智而懈怠,終不欲令此,妄來近我住」, 決定已不再接受供養。

 

在得知消息後的波斯匿王及須達多長者都非常焦急,因為舍利弗畢竟是一位已證果的聖人,若此事當真,將會是大眾的一大損失,所以他們請 求佛陀勸舍利弗能像往常一樣接受供養,好讓大眾能種植福田,然而佛卻回答說:「此人心堅不可移轉……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囓,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 毒。

 

時諸醫言:還令蛇嗽(以口吸吮),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設咒術,所囓王蛇,即來王所,諸醫積薪,燃火敕蛇,還嗽汝毒。若不爾者,當入此火。毒蛇思 惟:我既吐毒,雲何還嗽?此事劇死,思惟心定,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也。」,由於舍利弗的「瞋恚氣殘」、「性憋難求」、「若受必受,若棄必棄」的個性,一旦下了決定後,就很難改變。

聽聞過這典故,所以每次提及舍利弗,腦海中便會直接連結;這情形直到我看了《舍利弗的一生》這本書, 才讓我對這位尊者有了不同的看法,觀念也大為改變。

 

在這本書裡頭,有一個非常值得學習與沈思的故事,題目是「奉沙彌為師」,話說有一次舍利弗因為急著出 門,沒注意到自己的衣袍掉了一角,而這時剛好有一位剛出家不久的小沙彌,年齡只有七歲,由於剃度前師父教了他一些規矩,小沙彌看到舍利弗的穿著不如法,就 用手指向著舍利弗,說他掉下一角的底袍,舍利弗看了後馬上轉過身,趕緊把他掉下一角的底袍整理過來,雙手合掌恭敬地站在沙彌面前說:「老師,現在已正確 了!」然後,寫下了一首偈頌:

 

七歲的小孩,今日才出家,

若他願教我,我低頭接受。

只要看到他,熱切尊敬他,

一次又一次,敬奉為老師。

(末句或譯為:再三恭敬彼,立阿闍梨位)

 

從這個故事中,有兩個值得沈思與向舍利弗學習的地方:

一、故事中的小沙彌可能由於好意而向舍利弗提出不如法處,但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是否常把這樣的尺衡量於外,而忘卻反省自己呢?

二、舍利弗是自我反省最好的典範,我們能向舍利弗那樣的坦誠與謙虛,能理會小眾的指責嗎?

論身份戒臘,舍利弗已是耆年長老;論修證或德行,他與目犍連已是被公認為「雙賢」以及「智慧神足誇世獨步,神通智達謂為第一」。佛陀對舍利弗極為信任,如說︰「我弟子中為最上首」,另外大迦葉尊者也讚嘆他說:「佛滅度太疾,世間眼滅,逐佛轉法輪將,我和上舍利弗」

從這情形來看,受人尊重與讚嘆的舍利弗,若換作是我們時,是否也能像他那樣坦然地接受別人對我們的指責與批評?

 

向智尊者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舍利弗的一生》,p.58。

《漢譯南傳大藏經》(二)《彌蘭王問經》第11冊,p.239。

《出曜經》,大正4,664b12。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22,110b29~c1。

《法苑珠林》,大正53,375b8~9。

 

向智尊者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舍利弗的一生》。

 

 

 

《大智度論》,大正25,70c18~71a1。

《大智度論》,大正25,260c15~16。

《大智度論》,大正25,71a15~16。

《大智度論》,大正25,70c9。

《經律異相》,大正53,71b9。

《十誦律》,大正23,464a21。

向智尊者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舍利弗的一生》。

向智尊者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舍利弗的一生》,p.58。

《漢譯南傳大藏經》(二)《彌蘭王問經》第11冊,p.239。

《出曜經》,大正4,664b12。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22,110b29~c1。

《法苑珠林》,大正53,375b8~9。

新竹市福嚴佛學院官網

http://www.fuyan.org.tw/fmo/fmo3_5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20081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